孙传庭几乎没打过败仗,为何在李自成手里全军覆没?说白了,这事儿主要原因在崇祯身上。
孙传庭在明末将领里算得上常胜将军,此前跟李自成交手基本都能占上风。可偏偏在决定明朝命运的关键一战中,他率领的精锐秦军却在李自成手上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要说清这事,还得把双方当时的处境掰扯明白。
李自成那时候已在河南立住了脚跟。河南连年闹灾,庄稼颗粒无收,大批没饭吃的农民成了闯军源源不断的兵源。他的粮饷命脉则来自南阳盆地这块好地方,重要物资都囤在襄城这个大本营。明军想对付他,从西边陕西过来的孙传庭是主力,另外还有两路人马分别从北边的开封和南边的商洛方向牵制。孙传庭选的是一条最直接但也最冒险的路——穿过汝州直扑襄城,想直接端掉李自成的核心基地。
这步棋走得极险,但背后有原因:崇祯皇帝在京城天天催命。李自成称王建制的消息刺激得他坐立不安,恨不得明天就见分晓。在皇帝眼中,河南局势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留给孙传庭慢慢调兵遣将的时间根本没有。孙传庭只能选择看似最快见效的打法:中间突破。
这条路确实最近,也最能直插李自成的心窝子。一旦拿下襄城,就能把李自成的兵源地河南和粮源地南阳盆地拦腰斩断。就算不能当场灭了李自成,闯军至少得放弃其中一块地盘,很可能就被迫退进南阳盆地据守。那样的话,孙传庭不仅能控制河南大部,还能从较安稳的东边淮河流域获得补给。
刚开始,战事似乎挺顺利。闯军在孙传庭主力面前没有硬抗,陆续放弃了不少前沿据点。一直到战场转移到郏县(属襄城地区),闯军才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但依然不是秦军的对手。李自成部队且战且退,一直被压到襄城城下。眼看孙传庭就要围着襄城猛攻,李自成本人也被逼入绝境。
他对手下说:我罪孽深重,烧了皇陵,杀了藩王,没有退路了。只有拼死一战,若实在打不赢,你们杀了我投降便是!如果没别的变数,照孙传庭之前的威风和秦军的实力,攻破襄城是迟早的事。一旦城池失守,李自成即使不死,地盘势力也要大缩水。
关键时刻,老天爷插了手。 一个谁也没料到的转折点来了。孙传庭从关中带兵一路打到汝州、郏县、襄城这条战线,军粮补给都得靠同一条交通生命线支撑,这条线紧贴着北汝河。这河有个特点,它流过汝州、郏县这段地形特殊,夹在嵩山和鲁山之间。
平时水流浅,别说运粮船,连个小筏子都漂不起。可要是遇上连天雨,山洪倾泻而下,水量能暴涨二三十倍,形成汹涌洪流。偏偏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南几年大旱之后,老天爷在孙传庭最要命的时候变了脸——连下了七天大暴雨!这条致命的北汝河汝州段,顿时洪水滔天,彻底切断了孙传庭大军的粮道。
后方运不上来粮食,前线几万人等着吃饭,孙传庭再厉害也变不出粮食。军中开始宰杀运送物资的骡马充饥,军心可想而知。连续数日的瓢泼大雨,让孙传庭强攻襄城的计划彻底泡了汤。而李自成这边呢,阵地稳固,粮食也不愁,更关键的是,他的指挥层级远不像明军那么臃肿复杂。没皇帝在后面指手画脚,见对手攻势突然萎了,他立刻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战机。
他把手下最能打的骑兵精锐全部集中起来,交给骁将刘宗敏,命令他从嵩山深处绕个大圈子,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到了孙传庭后勤部队的后方,攻击目标直指被洪水阻隔在汝州附近的运粮队伍和车队。这个动作又狠又准,像一把尖刀捅进了孙传庭的后腰。
孙传庭不愧名将,粮道断绝又遭奇袭后,没有立刻崩溃。他试图率军往南阳盆地冲,想打下闯军的粮饷基地来解围续命。可惜此时军心已散,明军最终在疲惫和绝望中被击垮,连主帅孙传庭也战死沙场。
回过头看,崇祯皇帝催促速战的压力,确实把孙传庭推上了那条不得不走的高风险路线。但导致明军覆灭最直接、最要命的,是老天爷那场意外的持续暴雨,它瘫痪了孙传庭的生命线。
李自成呢,则敏锐抓住了这天赐良机,利用自己背靠基地、补给短、决策快的优势,果断投入了最机动强悍的骑兵发动决定性反击,一剑封喉。没有那场雨,没有李自成随后精准的致命一击,历史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明史》曰:传庭死而明亡矣,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孙传庭手上的10万大军,是当时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精锐,崇祯本应谨慎使用这支部队,却如输红了眼的赌徒一般不顾一切地押上了他在关中的最后筹码,在孙传庭兵员训练不足、粮饷不济的情况下一再催促出军迎战李自成,导致孙传庭兵败身死,孙传庭死后不出半年,李自成便攻破北京,明朝也就此灭亡。
老胡
孙传庭和崇祯都没有足够的钱粮打仗,但不打,河南,山东和湖北就会完全落入李自成控制中,而且江淮的物资也会断绝。孙守关中都未必守得住,主动进攻就是找死,不存在赢的可能。而且直接让各路总兵看清形式,摆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