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之所以愿意倾其所有为家乡做贡献正是因为他从骨子里认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份认同正是他的养父母带给他的。 养父母对他好的不像话,活脱像是自己含辛茹苦生出来的一样,父亲在外为他赚生活费,母亲则轻轻将他揽入怀中,哼唱着客家民谣哄他入眠。 小时候的他听不懂母亲各种的离乡别绪,只知道这悠扬的歌声十分悦耳,有一份能将整个世界掀翻的温柔力量,后面等他慢慢长大,他也有了一个承载着厚望的名字“熊德龙”。 那时候,一家人在海外的生活过得并不算优渥,可小德龙却没有吃过什么苦,父母都是紧着最好的给他,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家饭都差点吃不上,就这样的情况,他们也依旧不断往家乡寄钱。 这都是父母都牙缝中省出来的,但当他不解的发问,父母就会亲切的告诉他:“做人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本,那个遥远的小村子,就是供养了我们几十年的家,还生活着我们最亲的亲人。” 那时候他们家最好的代步工具就是一个老破小的三轮,熊德龙最开心的就是与母亲坐一起感受车身的颠簸,这时候母亲就会将他紧紧护在怀中,摸着他的头安慰。 他自己都说不上来喜欢的到底是颠簸的像坐过山车一样的感觉还是母亲温暖的怀抱,他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的长大,他没读很多书,但却从母亲那里知道不少大道理,都是父母所知道的圣贤书中的东西。 仁义礼智信成了刻在他心底的深刻记忆,因为他父母的坚韧善良,所以他也被滋养成了一个坚强勇敢又正直的人。 16岁开始他就在外打拼了,遇到的风雨艰辛数不胜数,但他从来没有被打倒,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他:“孩子,不要怕,勇敢的往前走,一定会有光明出现的。” 每次想到母亲的鼓励和教诲他就知道这是真的,只要多坚持一下就会看到光明,于是他开始挣到了钱,挣钱之后的他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享乐,而是反哺,他经常抽出时间陪在父母身边,母亲的身体到了晚年并不好,他就守在病床前将曾经无数日夜中母亲吟唱给他的歌唱给母亲听。 后面他开始为他的“祖国”做贡献,他收购《国际日报》,花了不少钱,但他一点都不后悔,反而很开心,因为自己终于有一个平台能够帮助他传递“祖国”的优秀文化了,光是这样的事就让他欣喜若狂。 后面他更是回到梅州开展教育,他知道,母亲口中的那些文化都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他想要更多的孩子都能不被贫穷限制,能无忧的上学接受这样的优秀文化。 后面,他更是在公益事业中不断捐钱,百万、千万的支出他都不眨一下眼睛,只要是花给“祖国”的,他就毫不心疼,后面,他更是合作印尼媒体,为的还是传播祖国文化,他觉得这是全世界最美的最伟大的文化,应当被所有人看到。 他做的这一切,父母都看在眼里,每当他开心的分享着自己对“祖国”的又一成就时,母亲都会开心的鼓励他。 他认为自己的整个人和当下的成就都是父母给的,所以想要拼尽全力给父母以及背后的祖国一个交代,多年以来,他不余遗力,毫无怨言的奔走多地进行公益事业,那时候,多少外国人都是通过他知道真实的中国,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 他从外形来看,没有一点中国人的影子,但他的灵魂却是被中国文化沁润长大的。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古往寻踪者
2025-07-28 19:08: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