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没有火葬和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葬在了教堂的地下室中,这难道不会臭吗? 王室特制灵柩的核心在于三重功能性构造。外层采用高密度英国橡木,抗潮且坚固,作为物理屏障隔绝外部湿气;中层为铅质内衬,其气密性可阻断氧气进入,抑制好氧细菌繁殖。 更关键的是,铅会与遗骨中的钙质缓慢反应,在骨骼表面形成矿化保护层,显著延缓骨质分解。 内层则铺垫柔软织物,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避免遗体与铅直接接触,这种设计使棺内自成微环境,据记载遗体可在其中保存至少一年而无明显腐变。 防腐措施并未止步于物理隔绝。封棺前,专业人员会向棺内注入惰性氮气置换空气,将氧气浓度降至微生物难以生存的水平。 同时撒入碳酸钙或熟石灰粉末,这些碱性物质能中和遗体分解产生的酸性气体及液体,抑制异味生成。 这一技术升级部分源于历史教训: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遗体因防腐失误在停灵期间发生胀气爆炸,导致维多利亚女王在1901年遗命中明确拒绝动脉注射防腐剂,仅允许使用木炭吸湿除味。现代氮气填充法既规避了传统防腐风险,又以科学手段达成更优效果。 圣乔治教堂地下墓室本身便是防腐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该墓室位于温莎城堡高地,土壤排水性极佳,常年维持约10℃恒温与低湿度环境,堪比天然冷藏库。 1800余具王室棺椁均被安置于石台或铁架上,悬空放置以确保不接触地面湿气,间距设计避免棺木挤压。通风系统加装空气过滤层,定期置换气体。 这种环境管理成效显著:当2010年某位王室成员使用简化版铅棺时,短期内即检测到异味渗出,反向验证了完整防腐体系的必要性。 铅棺葬法虽有效,却面临空间资源枯竭的挑战。圣乔治教堂墓室自19世纪初启用至今,仅中心区域预留的12处低位墓穴尚未使用,专为未来君主备用。 1952年乔治六世下葬时,西敏寺地下室已近满员,迫使王室扩建乔治六世纪念教堂。伊丽莎白二世最终安葬于此,与父母、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及丈夫菲利普亲王团聚,实现家族合葬的遗愿。 而玛格丽特公主2002年选择火化,表面被解读为“反抗传统”,实因纪念堂空间不足容纳标准棺椁,其骨灰盒迁移成为折衷方案。可见“铅棺+墓室”模式虽承载历史尊严,却需应对现代化集约葬仪的冲击。 铅棺不腐的真相,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与环境控制的共同胜利,更是王室在传统尊严与现代局限间找到的平衡点。 随着圣乔治教堂墓穴渐满,未来君主能否延续这套昂贵而占地的方式?答案或许藏于玛格丽特公主的骨灰盒中——当空间成为奢侈品时,传统也不得不低头。 素材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官方账号 2022-09-09 10:14
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没有火葬和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葬
梅梅谈世界
2025-07-28 11:16: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