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得可怕。”3月浙江杭州,一8岁男孩因不愿意做作业,被父亲带到乡下搬石头,从早上8点搬到下午4点,本想治治懒劲,结果人家连搬3天依旧干劲十足,最后老爸自己先懵了:这到底是谁教育谁? 杭州林爸爸的“吃苦教育”翻车现场,究竟是怎么回事? 2025年3月,杭州一位林爸爸的“吃苦教育”计划彻底火了,不过火的不是他预期的效果,而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反转。 他那8岁的儿子因为死活不肯写作业,被林爸爸带到乡下搬石头,从早上8点一直搬到下午4点。林爸爸本想用这种“吃苦”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作业再难也比干活轻松, 结果没想到,这孩子不仅连干了三天,越搬越起劲,连下雨天都不肯停歇。林爸爸无奈地感叹:“这到底是谁在教育谁?强得可怕!” 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议论纷纷,观点五花八门。有人佩服这孩子的毅力,觉得他将来搞工程肯定是一把好手:“这孩子有毅力,有头脑,搞工程肯定行!” 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反思,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作业设计本身:“现在的作业太枯燥了,如果学习能像搬石头那样有成就感,孩子怎么会抗拒呢?” 还有人直接质疑这种惩戒式教育的有效性:“孩子根本理解不了‘搬石头’和‘写作业’之间的抽象联系,反而可能更讨厌写作业。” 其实,林爸爸的困境反映了现代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管得太严怕孩子逆反,管得太松又担心孩子将来没出息。 这种两难境地让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教育的真正解法在哪里呢?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颜回聪明好学,孔子就以道德文章教之;子路性格刚烈,孔子则以礼乐教之。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 中国的“虎妈”蔡美儿。她以严厉的教育方式著称,但她的两个女儿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然而,蔡美儿后来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方式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 回到林爸爸的故事,男孩将搬石头视为户外探险,默默计算搬运效率、优化路线,把苦差事玩成了项目管理游戏。 事后,他坦言:“搬石头能立刻看到成果,写作业却像无底洞。” 这句话直击教育的痛点:枯燥的重复与成就感的缺失。 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方式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 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 林爸爸的“吃苦教育”计划虽然翻车,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方式的机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统一的“优秀产品”,而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都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希望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杭州敢为人先!太先进了!这种事不该上热搜吗?
【5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17
小👶子[墨镜][墨镜]:动手动脚就能完成的事情凭什么要费脑子呢?[墨镜][墨镜]比如我就爱搬🪨因为我的大脑告诉我它好玩![墨镜][墨镜]
榴莲
主要还是量不够,试一下一定要搬够xx重量才能下班,上班中途和下班严禁西瓜饮料零食!抓狠一点三天包哭[doge]
用户11xxx96
体力劳动只是苦了身体,脑筋很轻松。脑力劳动全身都苦。
同温层堡垒
搬一天石头给十元,做一道题给十元,就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了。我儿子小时怼我说,老师说的,体力劳动也光荣。我回答说是的,那你是要“光荣”还是“也光荣”?
一场风
这孩子8岁就近视了啊!如果不是遗传性近视的话,说明确实缺乏室外活动。
用户84xxx46
为什么不想一下,是不是该换一个发展方向?现在唯读书有用有点太过了。
用户10xxx77
小便真能放屁,在中国没人敢用8岁童工,想吃牢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