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1953年夏,福建上杭才溪村的泥土路上,尘土飞扬,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带着妻子伍兰英归乡探母,村口的老槐树下,他步伐沉稳,眼神却藏着复杂心绪。 多年未归,家乡的山水依旧,母亲尚在人世的消息让他心潮澎湃,却未料这一场重逢将掀起情感的波澜。 踏进老屋,熟悉的土墙气息扑面而来,刘忠的目光却定格在一个身影上——原配妻子王四娣,衣衫褴褛,站在屋角,眼神复杂。 他脱口而出:“你怎么还在?”这句话如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揭开了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痕与温情。 上世纪初,刘忠与王四娣的缘分始于才溪村的田间小路,王四娣出身贫寒,幼时险被遗弃,幸得刘家收养,两家早早定下娃娃亲,青梅竹马的岁月里,他们从嬉戏到相知,感情在清贫中生根。 1929年,二人成婚,虽日子清苦,夫妻恩爱,育有一女,生活简单却温馨,革命的号角却在此时吹响,刘忠被理想点燃,决定投身红军。 离别前夜,王四娣挑灯赶制布鞋,指尖的针线缝进无言的牵挂,她未曾抱怨,只用沉默支持丈夫的选择,这一别,成了二十多年的天各一方。 红军撤离闽西后,战火留下的阴影笼罩才溪村,刘忠的父亲不幸遇难,家产被夺,王四娣带着幼女和婆婆陈太娣在困苦中挣扎,村里人议论纷纷,劝她改嫁另寻生路,她却咬牙守着家,伺候婆婆,种田劳作。 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脊梁,但她始终相信刘忠会归来,迫于婆婆的劝说,她最终改嫁,却未曾懈怠对刘家的责任,依旧为婆婆洗衣做饭,端茶送水,她的坚守,如同村口那棵老槐树,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 与此同时,刘忠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从长征的雪山草地到抗日战场的枪林弹雨,他以一腔热血换来军功,逐步成长为西康军区司令员,延安的窑洞里,他结识了战友伍兰英。 她出身苦寒,性格坚韧,与刘忠并肩作战,分享理想与艰辛,刘忠从未隐瞒自己的过往,坦言家中已有妻女,却久无音讯。 伍兰英并未退缩,她帮他四处打听家人下落,陪伴他走过孤独岁月,战火中的相知让两人情愫渐生,最终结为伴侣,共同面对未知的未来,刘忠将对家乡的思念埋在心底,化作保家卫国的动力。 1953年,新中国成立,生活安定,刘忠终于得到母亲健在的消息,他带着伍兰英匆匆返乡,期待与母亲重逢,却未料王四娣仍在家中,推开老屋的门,看到王四娣瘦削的身影,刘忠心中五味杂陈。 那句“你怎么还在?”脱口而出,既是意外,也是内疚,王四娣低头不语,目光掠过刘忠身旁的伍兰英,隐约明白了命运的捉弄,屋外的脚步声打破沉默,婆婆陈太娣闻讯赶回,看到儿子归来,老泪纵横。 她并未责怪儿子,而是拉着王四娣的手,细数她二十年的付出:如何省吃俭用,如何夜夜守望,如何将微薄的粮食留给老人,陈太娣的话如针刺进刘忠心头,他意识到王四娣的坚守撑起了这个家。 伍兰英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她没有冷眼相待,而是走上前,握住王四娣的手,以革命者的坦荡表达敬意,她深知,没有王四娣的付出,刘忠的母亲与女儿或许早已不在人世。 她的宽容化解了屋内的尴尬,也让王四娣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三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在沉默中流转,没有争执,只有理解与感恩。 刘忠深感亏欠,他与伍兰英商量,决定定期寄钱给王四娣和母亲,改善她们的生活,王四娣与婆婆谢绝了随他们去城市生活的提议,选择留在故土,她们用新布缝了衣裳,碗里有了白米饭,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短暂的探亲结束后,刘忠与伍兰英返回西康,他们走后,老屋的炊烟依旧袅袅,王四娣与婆婆的生活因资助而安稳,战争的创伤无法抹去,但亲情与感恩在这一刻超越了恩怨,串联起破碎的过往。 刘忠在战场上为国尽忠,王四娣在乡间为家守望,伍兰英以宽容弥合裂痕,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年代无数家庭的离合悲欢,战争撕裂了团圆,却也淬炼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扛起了时代的重担。 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刘忠一家的故事提醒人们,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坚持,铺就了安稳的生活。 无论是王四娣的默默守候,还是刘忠的浴血奋战,亦或是伍兰英的理解包容,每一份付出都值得铭记,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挺立,见证着过往的苦难与新生,也在无声诉说:珍惜当下,莫忘来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
江樵品史
2025-07-27 15:53:15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