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他立即走上前接过车把,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在温泉区的道路上,这张照片成为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见证。 广东从化温泉宾馆那地方,一年四季山是绿的,水是清的,鸟叫得欢,花开得艳,景色独一份的好。 周恩来总理就来过八回,每次来不光处理国事,总爱跟员工一起干活,那些年在宾馆上班的老员工,到现在都记得周总理的亲切。 1959年的一天,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在宾馆外头散步,远远看见个工人正用三轮车拉毛毯,看那样子挺费劲。 总理和邓大姐没多想,直接就走过去了,总理一伸手就扶住了车把,邓大姐和那工人在旁边使劲推。 旁边看着的工作人员,心里头又热又感动。 有个在宾馆干了一辈子的老职工,想起总理来这儿“休假”的日子,总说:“哪是来休假啊,短短十天,一天都没闲着,村里、商店、学校、幼儿园,还有好多社队干部那儿,都留下他的脚印。” 总理刚到温泉宾馆时,天正刮着刺骨的风,他愣是步行过了碧浪桥,直奔温泉村。先去看了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又快步走到保健站这些地方。 在村里待了三个多钟头,每到一处,不是问大伙“冬天穿得够不够”“日子过得咋样”,就是拉着大队干部琢磨怎么把农村条件搞得好点儿。 他再三跟村干部说:“一定得把村民的健康当回事。” 听说村里人守着温泉却洗不上温泉澡,好多人还得到流溪河里将就,总理当场就跟身边的人说:“得想办法给村里建个公用澡堂,让老百姓都能用上温泉水。” 没过多久,在省里有关部门的张罗下,温泉村就立起了一座150多平方米的澡堂,村里人这才告别了“守着金饭碗要饭”的日子。 总理从来没有“官”和“民”的高低之分,他总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看见老百姓干活费劲,搭把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一个国家总理,放着好好的休息不干,跑去跟工人一起拉三轮车,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这场景谁看了不动心? 在他那儿,个人休息从来比不上群众的事儿要紧,就说那十天假期,他脚不沾地地跑,看似是东问问西瞧瞧,其实是在找大伙儿日子里的难处。 总理对工人的操心,可不止于拉三轮车这点事儿。 1959年6月,他专门跑到河北井陉矿区看煤矿,下井的时候弯腰走在窄窄的巷道里,一边看一边记,碰到矿工就拉着问“安全措施到位不”“下井吃的干粮够不够”。 针对矿上生产准备跟不上开采进度的问题,他当场就说:“这是个大矛盾,得赶紧解决。不光今年要搞好,明年更得想好办法,9月份就得达到煤炭部说的6个月储备量,得加把劲。” 还特意强调:“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出了事,产量再高也白搭,规程破了就得改回来,要当机立断。” 在工人待遇上,总理更是抠得细,1956年工资改革,有人觉得煤矿工人工资定太高,总理不这么看:“井下活儿多苦啊,黑灯瞎火的,还危险,工资就该高。” 最后定下的规矩是,采掘工下井试用期就按三级工算,辅助工按二级工算,这规矩一直沿用到后来,碰到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的工人,总理也想着法儿照顾。 1957年他亲自批了文件,规定在本企业干满5年的,调去干轻活后,工资差额补40%;满10年补50%;满15年补60%,对有特殊贡献的还能多补点,就怕这些老工人日子过不舒坦。 最让人忘不了的是他对矽肺病工人的关心,那时候井下作业粉尘大,好多矿工得了矽肺病,总理急得不行。 1963年2月,他专门批转文件,要求“必须解决矽尘危害”,光当年就拨了1300万元专款,还规定以后这笔钱要算在基建投资里。 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调去干轻活的,工资不少;脱产休养的,头一年工资照发,一年后发90%;原来享受的保健待遇,换了工作也得保留。 这些条条框框,都是总理一点点抠出来的,就怕工人受委屈。 60年代初粮食紧张,煤矿工人的口粮从每月60斤降到45斤,还大多是粗粮,酒、糖这些副食品也供不上。 工人干着重活,肚子填不饱,哪有力气下井? 总理听说后,连着几天召集部委开会,拍板说:“井下工人出力大,口粮必须恢复到60斤,还得掺点细粮,方便带干粮下井。” 知道工人下井冷,需要喝酒驱寒,他还专门问清“一斤酒耗多少粮食”,按定量给拨了粮。 如今从化温泉宾馆的那辆三轮车早成了文物,可总理扶过的车把上,仿佛还留着他的温度。 这世上最动人的,从来都是把别人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真诚。
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
品古观今呀
2025-07-27 15:15:06
0
阅读:200
毛不亦
伟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