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一群荷兰女人向科学家求助,怀疑家族基因可能有什么问题,因为她们

历史播报员 2025-07-27 10:00:35

20世纪90年代,一群荷兰女人向科学家求助,怀疑家族基因可能有什么问题,因为她们家里出了8个变态男性罪犯。

在20世纪90年代的荷兰,一群女人被家族的阴影笼罩。她们发现,家里接连出了八个男人,全都因暴力犯罪进了监狱,从抢劫到强奸再到纵火,罪行让人毛骨悚然。她们开始怀疑,这不是巧合,而是某种遗传问题在作怪。带着疑惑和恐惧,她们找到科学家求助,想搞清楚家族基因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这事儿一查下去,不光揭开了家族的真相,还掀起了全世界对基因和犯罪关系的热议。 1993年,这群荷兰女人的求助引起了遗传学家汉·布伦纳的注意。这些女人来自同一个大家族,家族里男性的暴力行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八个男人被定罪,罪行包括强奸、故意伤害、抢劫和纵火,个个都让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这种暴力倾向好像在家族里传了好几代,历史记录能追溯到19世纪末。女人们实在受不了了,才决定找科学家挖挖根源。

布伦纳不是那种听听就算了的科学家,他立刻组织团队开始研究。先是对家族成员做了详细调查,又采集了他们的DNA样本。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八个暴力男的X染色体上,有个叫MAOA的基因出了问题。这个基因负责生产一种酶,叫单胺氧化酶A,专门分解大脑里的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东西管着人的情绪和冲动控制。MAOA基因一突变,酶的活性就下降,神经递质堆积在脑子里,容易让人脾气暴躁,甚至失控。 这项研究1993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算是开了个大眼界。这是人类第一次把某个具体基因跟暴力行为挂上钩。媒体一看热闹,马上给MAOA起了个绰号,叫“暴力基因”或者“勇士基因”,一下子把话题炒得火热。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科学家们吵翻了天。有人说,这基因确实能让人更容易动手,尤其是在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身上更明显。但也有人站出来反驳,说光靠基因解释不了全部,环境和个人经历也得算一份。

数据上来看,MAOA基因突变确实有点说法。研究发现,低活性的MAOA变体跟攻击性行为有一定联系。2002年还有个研究补充,说如果童年没啥阴影,光有基因突变还不一定打人;但要是小时候被虐待过,这基因就像个引线,暴力风险直线上升。可这不是绝对的,很多有低活性MAOA基因的人一辈子也没犯过事儿,说明基因只是个推手,不是板上钉钉的判决书。 法律上,这基因也搅了浑水。2009年,意大利有个杀人犯因为查出MAOA突变,刑期被法官减了点,理由是他控制不住自己。但这种辩护不总是好使。201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最高法院就说了,暴力不能全怪基因,得看具体情况,驳回了一个类似的“勇士基因”辩护。法院的意思很明白:基因可以影响你,但不能替你扛责任。 对于那个荷兰家族,研究结果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新麻烦。女人们总算知道为啥家里老出事儿了——这突变通过X染色体传,男的更容易中招。有的女人跑去做遗传咨询,想弄清楚孩子会不会也这样;还有人试着给男性亲属找心理医生或者吃药管管脾气。可社会没那么宽容,家族还是被贴上了“暴力家族”的标签,日子不好过。

布伦纳没停下脚步,他后来在奈梅亨大学接着研究基因跟行为的联系。他一直强调,基因不是万能钥匙,环境和个人选择也得算上。科学界后来也慢慢冷静下来,承认MAOA的影响有限。毕竟,全球有这突变的人多了去了,大部分也没变成罪犯。基因顶多是个风险因子,点火还得看生活这把柴。 这事儿的影响还不小。行为遗传学因为这个研究往前迈了一大步,科学家开始更认真地研究基因和行为的复杂关系。法律界也开始头疼,怎么处理这种“基因证据”,成了新难题。社会上,大家对犯罪的看法也变了,有人觉得这是天生的,没得救;有人觉得这给了预防犯罪的新思路,比如早点干预高危人群。 回头看,这八个男人的罪行确实让人寒心。他们的暴力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基因显然在里头掺了一脚。可这不代表他们没责任,也不是说家族里的女人就该认命。科学给了答案,却没解决所有问题,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琢磨的事儿。

0 阅读:210

评论列表

云图

云图

1
2025-07-27 20:20

都是MAOA变异,这个和咱们的战士基因或狂战士基因区别在哪里?

猜你喜欢

历史播报员

历史播报员

阅读不一样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