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国民党一失业军官,组织战友们向军政部请愿,事情虽然得到了圆满解决,他

蒋晨曦呀 2025-07-27 09:07:11

1945年,国民党一失业军官,组织战友们向军政部请愿,事情虽然得到了圆满解决,他却在事后遭到了清算!

李浑,1911年出生在湖南涟源南风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但家里穷得叮当响,实在供不起他继续念书。十几岁那年,他背上行囊,告别爹娘,投身国民党军队,成了一名小兵。那年头,参军是为了混口饭吃,可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岁月会把他推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1930年代,抗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李浑跟着部队上了战场。他个子瘦小,但胆子不小,战场上冲锋陷阵,从不退缩。一次次战役下来,他身上添了不少伤疤,有刀伤,也有弹痕。他带兵打仗有股狠劲,硬是靠着战功,从一个大头兵爬到了团级军官的位置。抗战后期,局势渐渐明朗,国民党却开始搞裁军。表面上说是为了提高军队素质,实际上是蒋介石和陈诚在搞派系斗争,想借机削弱非嫡系部队,壮大自己的势力,为内战铺路。李浑这种“杂牌军”出身的军官,首当其冲被裁掉,成了没饭碗的闲人。

裁军后,李浑回到涟源老家,发现村里穷得更厉害了,家里连口粮都没剩下。他咬咬牙,借了点路费,跑到重庆想找条活路。重庆是战时陪都,热闹得不得了,可对一个只会打仗的军人来说,这地方冷得像冰窟。他跑遍了码头、街巷,找工作找得腿都快断了,可谁要一个没啥技能的退役军官?钱袋子一天天瘪下去,最后连饭都吃不饱,只能靠啃俩硬邦邦的馒头过日子。晚上,他只能睡在关岳庙的角落,风吹得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气。 关岳庙旁边有个小茶馆,破破烂烂,成了失业军官的聚集地。每天一堆人挤在那儿,喝着几文钱的粗茶,聊着各自的倒霉事。有一天,一个当过少将的军官来了,聊着聊着,他拍桌子说,与其在这儿等死,不如组织起来,去军政部讨个说法。这话点燃了大家的火气,李浑第一个站出来,拍胸脯说干就干。他东拼西凑弄了点钱,在报纸上登了条启事,还租了个小饭店的房间当集合点。两天时间,1300多个失业军官聚到了一起,都是些团级以下的基层军官,个个憋着一肚子火。

请愿那天,1300多人排着队,浩浩荡荡往军政部走。街上人来人往,商贩的叫卖声都停了,全盯着这群破军装的军官。队伍里的人虽说官不大,但数量多得吓人,全国被裁的军官加起来有好几万。到了军政部门口,卫兵拿着枪拦路,气氛跟拉满的弓弦似的。李浑站出来,把一封写好的请愿书递上去,里头列满了裁军的苦水和他们的要求。陈诚得到消息,赶紧跑来处理。他知道这事闹大了不好收场,只好先稳住场面,答应把这些人编进军官总队,算是暂时给了条活路。 消息传开,重庆的失业军官像潮水一样涌来,几天时间,军官总队收了五六千人。陈诚本来想借裁军给蒋介石交个好成绩单,结果被这事搅得一团糟,面上不说,心里早把李浑恨得牙痒痒。没过多久,他授意重庆卫戍司令部设了个局,把李浑骗出来,秘密抓了起来。他们还想给他扣个共产党的帽子,直接弄死他。牢房里,李浑被绑在椅子上,审讯官问啥他都不松口,只说自己是为了弟兄们讨公道。

这事不知怎么漏了风声,军官总队的兄弟们炸了锅,又组织起来请愿。这回规模更大,阵仗也更吓人。他们先在军政部门口喊口号,后来直接跑去冯玉祥那儿求援,甚至还有人冲到蒋介石的官邸闹。重庆街头闹得沸沸扬扬,陈诚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放了李浑。李浑出来后,站在关岳庙的石阶上,看着嘉陵江的水面,彻底看透了国民党高层的嘴脸。他没多犹豫,离开重庆,投奔了中国共产党。 在湘西的山沟里,李浑加入了敌后斗争,当上了湘西纵队的副司令员。他带着部队在山林里打游击,炸敌军的补给线,干得有声有色。解放湘西的战斗中,他立了不少功劳。1950年代,他继续为新中国出力,忙活了一辈子,到晚年才回涟源老家,过上安安静静的日子。他的经历,就像那个年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乱世里小人物的挣扎和大义。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蒋晨曦呀

蒋晨曦呀

蒋晨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