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录‖“外资坟场”邀请中资免审进入,谁敢趟这浑水? 近日,印度的国家转型委员

孟岩说 2025-07-26 08:38:59

闻思录‖“外资坟场”邀请中资免审进入,谁敢趟这浑水? 近日,印度的国家转型委员会委员会呼吁,只要中资持股比例不超过24%,可免去繁琐审批,直接进入14亿人的印度大市场。 这扇特意为“中国资本”畅开的大门,表面是示好,背后却是印度经济肌体上的隐痛在嘶吼——中国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已让印度车企陷入恐慌;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豪言,撞上了“印度制造”难以自给自足的冰冷现实。 印度营商环境如同布满荆棘的丛林。VIVO、OPPO等中企巨头,在印度遭遇的并非“成长的烦恼”,而是动辄数亿美元的天价罚单,是“印度制造印度花,一分也别想带回家”的尴尬困境。就连苹果这样的全球科技灯塔,在印度市场也屡屡陷入供应链泥潭与政策拉锯战。 莫迪政府的政策翻云覆雨、审查标准模糊、执法随意任性,昔日“投资热土”已成令全球资本避之不及的险地。 过去四年,印度吸引的净外资从439亿美元断崖式跌至3.53亿美元,这“外资坟场”的名号,岂是浪得虚名? 中资在印,更需直面叠加的“特殊风险”。今年57印巴空战,印度将战场失利责任归咎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这种情绪潜藏于部分印度政治势力和舆论之中。 当中企踏入这片土地,便可能成为政治积怨与当代地缘博弈的替罪羊。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封杀200多款中国应用、冻结项目、刁难技术签证、叫停比亚迪10亿美元投资等一系列“连招”,便是明证。 在印度,“中国”标签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风险,随时可能引爆非商业的恶意针对。 面对“24%免审”的诱惑,中企务必清醒:门缝里透出的未必是曙光。 印度政策松动绝非良心发现,而是稀土断供、产业链受阻、外资逃离多重压力下的被迫妥协。这扇大门充满凶险——24%的股权上限形同枷锁,暗藏限制中资影响力、迫使其“只输血、难主导”的算计。 当前地缘政治阴云密布,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旦外部压力缓解或内部政治需要,今日的“优惠”瞬间就能变回明日的“铁拳”。 资本天生逐利,但更需警惕“火中取栗”的灼伤。印度市场潜力犹在,然其系统性风险已成吞噬外资的黑洞。中资若贸然入场,恐怕不是“勇闯蓝海”,而是“飞蛾扑火”。 对于这扇“外资坟场”特意开启的大门,中企当以极度审慎的步伐靠近。印度若真想重获资本信任,需要的不是针对特定国家的“小恩小惠”,而是刮骨疗毒,彻底重塑透明、稳定、公平的营商环境。否则,资本的选择将永远诚实——“绕印而行”,才是市场无声却最有力的投票。 诱人的入场券只是捕兽夹上的一块鲜肉。

0 阅读:40
孟岩说

孟岩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