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天气炎热又劳累,他就在一块石头上休息,刚坐下,他突然感到一股清凉从石头下传来,低头一看,吓得立马跳了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7月15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庄村民张福贵在山上柴时,发现了一块表面温度异常的黑色岩石。据当地气象站记录,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8.2℃,而这块岩石表面温度仅为18℃。 张福贵用地质锤敲击后发现,岩石内部呈深紫色,质地致密,硬度在6.5—7之间。他将样本带回村里,找到曾在地质队工作的退休技术员李建国鉴别。李建国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种含铬的蛇纹石。 平山县文化馆得知消息后,邀请河北地质大学矿物学教授陈光明前往勘察。陈教授携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现场检测,发现岩石主要成分为镁铁硅酸盐,含有2.3%的铬元素,这正是形成紫色的原因。 经过进一步岩相分析,确认这是一块紫翠玉原石,学名铬透辉石。这种矿物在中国极为稀少,此前仅在新疆阿尔泰山有少量发现。平山的这块原石重3.2吨,是国内已知最大的单体。 紫翠玉具有独特的导热性能,热传导系数为3.5W/(m·K),是普通岩石的3倍。这解释了为什么在高温下它依然保持凉爽。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制作砚台的理想材料。 1992年3月,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对发现地进行详细勘探。钻探结果显示,该区域紫翠玉矿脉延伸约200米,估算储量约800吨,品位较高的约占30%。 经过公开招标,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承接了设计制作任务。所长王树勋亲自主持方案设计,他曾参与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的装饰工程。 考虑到原石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分布,决定雕刻“九龙戏珠”主题,这个设计充分利用了石材的紫色主调和局部的墨绿色斑纹。 制作过程历时36个月,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在保持石材完整性的同时进行精细雕刻。团队采用了水磨加超声波振动的复合工艺,每天推进不超过5厘米。 完成的砚台长1.52米,宽0.84米,高0.38米,净重1.8吨。九条龙的造型各异,其中主龙身长达到1.2米,鳞片雕刻精度达到0.5毫米。中央墨池利用了原石的天然凹陷,容量约500毫升。 1996年10月,这方砚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展出。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共有来自全国的1200件作品参展,九龙砚获得唯一的特别金奖。 评审委员会在评语中写道:“该作品在材质运用、雕刻技法、文化内涵三个维度都达到了当代砚雕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江称其为“石雕艺术的里程碑作品”。 1997年,河北省博物馆以18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九龙砚。这件作品被安置在三楼的“燕赵瑰宝”展厅,配有恒温恒湿保护装置,每年吸引观众超过10万人次。 近年来,平山紫翠玉雕刻技艺不断创新。2018年,青年雕刻师刘明设计的“山海经”系列作品,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在法国巴黎国际工艺品展上获得银奖。 2021年6月,“平山紫翠玉雕刻技艺”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有5位省级传承人,学徒超过100人。 如今,游客可以在平山县紫翠玉文化园参观整个制作流程。园区占地3000平方米,设有原石展示区、雕刻车间和成品展厅。每年接待参观者约8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万元。 从一块偶然发现的石头,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平山紫翠玉的故事展现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大同火了,河北急了。“眼巴巴”的看着全国各地那么多的人都涌上了大同去旅游乘凉,
【28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