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九江出土了一具不腐女尸,竟然穿着一条“开裆裤”。 700多年前

熹然说历史 2025-07-26 00:13:43

1988年,江西九江出土了一具不腐女尸,竟然穿着一条“开裆裤”。 700多年前的宋代女子,为何穿着奇特的"开裆裤"沉睡至今?当考古专家深夜开棺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这位肌肉有弹性、毛孔清晰可见的不腐女尸,身上隐藏着什么秘密? 1988年9月28日,江西九江德安县义峰羽绒厂正在桃源山建造水塔,施工队的挖掘机突然撞到了一块青石板。厂长胡海峰意识到可能是古墓,立即停工并通知了文物部门。这个决定,让一段尘封700多年的历史重见天日。 德安县博物馆的考古队员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砖石墓。墓室内有一具厚重的朱漆楠木大棺,通体鲜红,在手电筒照射下格外醒目。棺材实在太重,动用吊车才成功运回博物馆。 更神秘的是,专家们选择在午夜时分开棺。考古专家听到消息后,经过检查,没有立即打开棺材,而是故意等到午夜。原来是担心紫外线会破坏棺内的珍贵文物。 当棺盖缓缓打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一块长两米、宽60厘米的绢地彩绘星宿图首先映入眼帘,上面绘着弯曲的银河和57颗星辰。取下星宿图后,下面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这具女尸毛发、牙齿和指甲齐全,毛孔清晰可见,浸泡在棺液中的遗体肌肉灰黑,甚至局部肌肉还有弹性,关节稍可活动。在南方温润多雨的环境下,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在罕见。 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是南宋新太平州通判吴畴之妻周氏,父亲是前宁国府通判周应合。周氏生于1240年,1257年与吴畴婚配,1274年去世,年仅35岁。她出身官宦世家,生活富裕,可惜红颜薄命。 当考古人员仔细检查周氏的服饰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女尸穿戴整齐,上身黄褐色罗袍,下身黄褐色罗裤,胸前围着金褐色素罗佩绶。但让专家们摸不着头脑的是,她竟然穿着一条特殊样式的裤子——裆部是开放式的设计。 更奇怪的是,女尸系有带有血痕的3个卫生带和草纸,身边还放置着小捆的草纸,女尸下还垫着14床丝绵被,臀部部位均有血迹,子宫已暴露在体外。这些细节让专家们逐渐明白了真相。 经过大量资料查证,专家们推断出这条所谓的"开裆裤"实际上是古代孕妇穿着的"生产裤"。种种迹象表明,周氏是难产而死,由于死后下体不断渗血,家人在下葬时为她系上了三条卫生带。 这个推断得到了更多证据支持。墓志铭中,周氏的丈夫吴畴说她咸淳甲戌四月病死在江州官署,但周氏下葬到德安时已是九月。从生病到下葬相隔五个月,这在古代是不寻常的,说明确实存在特殊情况。 这次发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该墓随葬品多达408件,其中丝绸服饰及其他丝织品329件,被专家誉为"南方丝绸宝库"。这些丝织品种类繁多,有罗、绮、绫、绢、纱等,为研究宋代纺织工艺提供了珍贵实物。 墓主右手持有一根桃枝,桃枝上系着两个粽子,这两个距今700多年的粽子是当今世界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粽子。古人认为桃木能驱邪避鬼,粽子可能象征吉祥,这些都体现了宋代的丧葬习俗。 周氏的发现在缠足研究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当专家看到周氏足上长两米、宽10厘米的浅黄色素罗裹着她的小脚时,这是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缠足女子。她的缠足方式也很特别,脚拇指不是朝下或朝前,而是人为上翘。 这座墓葬的防腐技术同样令人惊叹。木棺各面均为10厘米的单块整板构成,转角接合处用榫卯结合,生漆勾缝,棺内四壁涂抹松香,可谓密不透风,造成缺氧环境。再加上石灰、水银等防腐材料,才使得周氏能够保存至今。 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2023年8月,德安县博物馆启动南宋周氏墓出土丝绸服饰保护修复三期工作。中国丝绸博物馆受德安博物馆委托,对其中出土的两件罗衣及一条罗裙进行分析研究,确保这些珍贵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 如今,这些文物在德安县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周氏墓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的空白,更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纺织工艺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位700多年前因难产而逝的年轻女子,用她完好保存的遗体和丰富的随葬品,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从"开裆裤"的秘密到最早的粽子,从精美的星宿图到珍贵的丝绸服饰,周氏墓的每一个发现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位宋代女子的遭遇让人唏嘘,但她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却是无价的。你觉得古人的防腐技术是否比现代更高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