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腾转向:抛开滤镜看真相,用户损失与路线选择的深层博弈 最近,“昇腾转身”的传闻热度居高不下。要知道,作为国内最大的一家国产ASIC厂商,若真全面转向GPGPU,涉及到的用户和生态参与者的利益面极广,所以在事情还未尘埃落定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不少褒贬不一的声音。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观点带着浓重的滤镜,认为昇腾NPU根本不存在路线问题,即便切换到GPGPU赛道,也是为了正面和英伟达抗衡。至于用户可能受损的问题,这些文章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表示用户会自行解决。 其实,针对同一事件出现观点对立很正常,毕竟立场、出发点不同,甚至看问题的“滤镜度数”也不一样,自然是各有各的看法。但对于很多现实问题,只有摘掉滤镜才能看得清楚,也更有利于阻止供需两侧的矛盾扩大,避免引发更大的口碑坍塌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路线之争的问题。 关于ASIC与GPGPU的争论,很多文章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在这一点上其实不难形成共识:昇腾NPU作为典型的ASIC定制化路线,无法适应模型快速迭代演进的需求,逐步被主流场景淘汰是趋势。或者就像某些文章说的,它只能用于边缘端,或者特定场景。 不过,有人拿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大厂来证明昇腾路线的正确性,这明显有失偏颇。 首先,即便谷歌的TPU已经走在全球ASIC赛道的最前沿,目前也仍在大批量采购英伟达的算力卡;其次,包括谷歌、亚马逊在内的自研AI芯片,主要是在已有的成熟业务上适配特定工作负载,以此来降低算力成本,没有任何一家像昇腾这样大规模地销往第三方市场。 所以,国内外厂商面临的路线选择问题截然不同,用海外的ASIC情况来规避昇腾用户可能遭受的损失,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借口。 再来看关键的损失归属问题。 当前业内最关注的是,如果昇腾向GPGPU路线转移,那么海量的软件资源投入就会变成沉没成本,而建设新的AI软件栈必然也需要同样多的资源投入。那么,原有的NPU生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得到同等的软件支持呢?如果原有的软件栈停止更新,对昇腾上层生态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而有些观点称,昇腾NPU的软件维护确实“会麻烦点”,但“对于软件能力较强的企业,开发不是问题”。文中甚至用华为某合作企业的老总来做背书,说该公司会继续购买华为芯片。 私以为,且不说某一家企业能不能代表所有昇腾的大客户,这种“你能力强就该你承担”“有人还在买就证明没问题”的逻辑,明显是说不通的。 众所周知,昇腾ASIC路线起步时就相对封闭,现有的用户都是早期支持华为生态建设的“拓荒者”,期间产生的非必要适配投入可以说是海量的。 现在,昇腾作为供应商,也是第一责任主体,如果单方面改换底层架构而出现生态问题,这种一推了之的方式恐怕有违商业伦理,更别说对终端市场有什么说服力了。 除了这些“能力强”的头部大客户,中小型企业和“国家队甲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某些文章的推脱和掩饰,就更显得荒谬了。 依照部分观点,当年国内的算力中心如果要实现自主可控,就只能选择昇腾,所以大家才“忍受了昇腾计算卡没有性价比的劣势”,现在出现的一切问题只能归咎于形势。 尽管文中也提到了昇腾的性价比短板,但用“别无选择”来强行解释一切,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 先说“只能买昇腾卡”的问题。不知道这里对自主可控是如何定义的,仿佛只有昇腾才称得上是国产AI芯片。但即便不算主流的国产GPGPU产品,寒武纪也堪称是昇腾的有力竞争对手。熟悉内幕的人都知道,昇腾当前的市场份额,有不少正是从寒武纪手里“抢”来的。 那么寒武纪服务不了国家队甲方吗?恰恰相反,早在两年前,政府项目的营收占比就达到了寒武纪总营收的70%。很明显,“当时只能选择昇腾”的说法严重失实。 同时,文中没有提到的是,昇腾的全栈闭环产品模式,才是它快速普及的主要推力。比如近几年,昇腾产业基地(定向采购华为系产品)到处都是,而现实情况是,过度定制化的路线在开放式场景中应用乏力,导致昇腾智算中心后期出现了严重的闲置现象。 可以看到,当前的主旋律是“高质量发展”,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很多地方都在“踩刹车”“谈效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昇腾的现实困境,随着供需两侧的匹配落差不断加大,从ASIC转向GPGPU的确是一条新的出路。关键在于,只有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轻装上阵。 国产AI芯片并不缺少掌声与喝彩,更不需要盲目粉饰太平而忽略供需矛盾的事实。尤其是这件事关系到产业上下游各方生态角色,有些问题解决得越早越好。
大家发现没有,国外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西方国家纷纷改口了!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