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法国“”航母刚回港,法军上将就当着全世界向中方喊出一句话,现场西方记者目瞪口呆: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敢穿行海峡?
让-吕克·梅利耶是法国海军的资深将领,职业生涯跨越几十年,堪称法国海上力量的代表人物。
他1960年出生在布雷斯特,18岁考进海军学院,靠着扎实的战术能力和指挥才能逐步升迁。
1980年代,他先在巡逻艇上工作,后来调到核潜艇,负责深海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到2000年代,他指挥过一艘驱逐舰,参与过索马里海域的反海盗行动,表现不错,获得不少荣誉。
2018年晋升少将后,他开始负责多国联合演习,展现出协调盟友舰队的能力。
2024年,梅利耶被任命为“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的总指挥,掌管这支法国海军的核心部队。
他的经历中有很多亮点,比如带队完成北大西洋的复杂演练,还在印度洋与盟友进行过联合巡航。
不过,他性格直爽,说话有时不太顾及后果,容易引发争议。
这次“克莱蒙梭25”任务,他带队跑了大半个地球,表面风光,实际却因为一句发言引发外界热议。
他的职业生涯虽然耀眼,但这次事件让他成了舆论焦点。
2024年11月,“戴高乐”号航母编队从土伦港出发,开启了代号“克莱蒙梭25”的印太部署。
这支编队包括核动力航母、两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一艘核潜艇和一艘补给舰,载着3000名官兵和24架阵风战机。
任务目标很明确:展示法国在印太的影响力,跟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国搞联合训练,顺便提升存在感。
从红海到印度洋,再到西太平洋,航程上万公里,法国海军想让世界看到自己的实力。
进入马六甲海峡后,中国海军开始密切关注这支编队。
一艘054A型护卫舰远远跟着,保持在十几海里的距离。
到了吕宋海峡和巴士海峡,中国的巡逻机也在天上转悠,雷达信号一直没断。
法方说,他们在南海跟三四十艘中国舰艇有过“接触”,甚至跟山东舰编队打了个照面。
梅利耶事后表示,法军全程保持警戒状态,阵风战机随时待命,吓退了对手,所以没发生冲突。
他还说,中国对法军的态度比对美军温和,可能是想低调处理。
7月20日,航母回到土伦港,梅利耶在记者会上说出一句惊人的话,质问中国海军既然号称区域拒止能力全球最强,为啥不让法国航母过海峡。
这话一出,现场记者都愣住了,西方媒体更是议论纷纷。
梅利耶还说,法军编队实力强,逼得中国不敢轻举妄动。
可事实是,法国根本没申请过海峡的通行许可,所谓的“绕道”也不是被中国逼的,而是自己选的路线。
表面上看,梅利耶的发言让法国海军显得很强硬,但仔细分析,事情没那么简单。
“戴高乐”号在南海确实被中国海军盯得很紧,雷达信号、巡逻机、舰艇跟踪,一刻也没放松。
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不是吹的,东风-21D反舰导弹、055型驱逐舰、歼-16战机,加上卫星和预警机组成的侦察网,对航母这种大目标威胁很大。
如果法国航母硬闯海峡,风险极高,根本不是开玩笑的事。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海峡的主权立场很清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内法,外国军舰要经过中国领海和内水,必须提前报备。
法国没走这个流程,压根没打算硬闯。
到了2月底,编队跑去冲绳补给,离海峡几百公里远,理由是“检修和补给”。
法方内部文件后来曝光,他们根本没提交过通行申请,所谓“中国霸道逼绕行”完全是自说自话。
梅利耶嘴上强硬,实际行动却很谨慎。
“戴高乐”号本身也有不足。
4.2万吨的排水量在航母里算小的,核反应堆用的是潜艇型号,航速只有25节,远不如一些常规动力航母。
弹射器和预警机技术还得依赖美国,自主性不强。
这次部署,美国军舰时不时跟着,法国想秀独立性,实际上却离不开盟友。
这让梅利耶的“威慑”说法听起来有点空,实际行动更像是在敏感区域小心翼翼地避开风险。
法国在印太的战略一直有些左右为难。
一方面想当全球玩家,派航母跑远洋,刷存在感;另一方面,技术和战略上又得看美国脸色。
梅利耶在记者会上吹嘘法军实力,但这次部署暴露了法国海军的局限。
在跟美日澳的联合演习中,法国舰队更多是配合角色,美国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才是主角。
法国想在印太站稳脚跟,但没有那个底气单干,航母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宣传的那么强。
中国这边没有对法军的行动大肆炒作,可能是觉得没必要把事情闹大。
解放军东部战区只是重申了海峡的主权立场,强调任何未经许可的闯入都是挑衅。
梅利耶嘴上喊得凶,但法军实际操作很低调,避开了所有可能擦枪走火的点。
法国媒体后来也承认,梅利耶的发言有点“强词夺理”,实际行动和嘴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这次部署与其说是威慑,不如说是法国在试探底线,又不敢真的踩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