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虽然马齐身为上书房大臣,但他的存在感远不及张廷玉、佟国维等重臣,甚至有人怀疑他凭什么能晋升到宰辅的高位。然而,如果单凭这些表面印象来评价马齐,实在是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价值。
在“百官举荐新太子”这件事之前,马齐的举动的确显得有些迷茫和糊涂,但经历那次重大挫折后,他仿佛豁然开朗,顿悟了为官之道和为人臣子的责任。他不仅赢得了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的深厚信任,还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守岗位,成为《雍正王朝》中极具戏剧性且颇具智慧的人物。
康熙评价马齐“糊涂”,其实是实话实说。康熙在热河废掉太子后,回京城便让百官举荐新太子,这并非真要选新的储君,而是想借此揭露朝中反对太子胤礽的势力,即所谓“八爷党”的真面目。殊不知,当时马齐竟然公开支持八阿哥胤禩,甚至与佟国维联络朝臣,联名上疏支持胤禩为新太子。
马齐没料到的是,康熙与佟国维早已秘密达成协议,在朝会上上演“双簧”,成功挫败胤禩的势力。而此时的马齐依然固执地为胤禩撑腰,不顾形势变化,继续表达支持。
他曾在奏折中写道:“奴才的罪和佟国维一样深重,求皇上重重惩治。但奴才以为,在阿哥之中,确实只有八阿哥宜乎立为太子。恳求皇上不要以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康熙听了这话哭笑不得,认为以马齐的能力和政治智慧,不该犯如此明显的错误,便回道:“隆科多说佟国维是糊涂,我看你才是真糊涂。你的罪在于见事昏聩,随声附和。”
康熙的这番话虽有责备,但也算是给了马齐面子。马齐在当时的确犯了三个致命错误:首先,他承认自己和佟国维串联支持八阿哥,这无疑将自己和佟国维绑定成一伙,成了“结党”的罪证,令自身陷入不利。其次,康熙用佟国维作为“替罪羊”批判胤禩,马齐却为胤禩辩护,称其为“贤哲之王”,无疑在公然质疑皇帝的判断。最后,康熙明确表示要恢复太子胤礽的地位,并赞扬支持胤礽的雍正胤禛等人,马齐却依旧力挺胤禩,直接与皇帝意愿相悖。
其实,马齐之所以如此表现,也有他的难处。一方面,这反映了他的刚正不阿——胤礽的确表现不佳,马齐出于公心,为国家未来着想,选择支持更有能力的胤禩。另一方面,他和佟国维同为满族官员,彼此依赖,这使得他在当时不知佟国维与康熙已有秘密协定,最终成了政治笑柄。
但正是这场惨痛的教训,让马齐深刻领悟到为官和处世的真正道理,那就是“一个中心,一个围绕”——以皇帝为核心,时刻围绕皇帝的意志行事。正是凭借这条“心法”,马齐得以继续稳坐上书房大臣,深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与信赖。
尽管马齐曾极力支持八阿哥胤禩,但在“八爷党逼宫”事件中,他从未被贴上“八爷党”标签。其他八爷党成员也在关键时刻选择忽视他,未曾向他寻求支持。原因在于马齐经过那次“糊涂”事件变得成熟聪慧,他不再偏袒任何皇子,而是坚定站在皇帝一边。
康熙去世后,马齐迅速承认雍正皇帝的合法地位,竭尽全力为雍正效力。在雍正朝,他依旧担任上书房大臣,军机处成立后,更顺理成章成为军机大臣,继续在朝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八爷党逼宫”事件中,马齐虽大多沉默寡言,仅在张廷玉询问时简单肯定,却正是这种低调沉稳的态度,成为对雍正最有力的支持。若他当时公开反对八阿哥,极可能被八爷党抨击为见风使舵之人,反而使矛盾激化,不利于雍正稳固政权。
因此,马齐选择沉默,以身份和地位震慑反对者,在关键时刻向雍正表明支持,让皇帝明白自己是坚定的盟友。事后,雍正非但未因他的沉默而疏远,反而更加重用,充分体现了对他处世智慧的认可。
这就是《雍正王朝》中马齐的形象,虽然没有张廷玉、李卫、田文镜那般抢眼,但绝不容小觑。若说他在“百官举荐新太子”前显得糊涂,也只能说明他本意是好的,只是策略失误。经历那场滑铁卢后,他彻底明白了为官做人的道理,并以自己的方式,忠诚地践行对皇帝的绝对支持。这也保证了他在康熙驾崩后,依然能在雍正朝获得重任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