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巨大骗局?”
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能无痛死亡。
但事后在选择安乐死人的尸体上,发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痕迹。
\xa0(信源:澎湃新闻——《“安乐死胶囊舱”首次在瑞士使用!
按下按钮,64岁女子5分钟后死亡,相关人员涉嫌协助自杀被捕》)\xa0当死亡被科技包装成一场平静的“升天之旅”,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告别人世间所有痛苦,这听起来像是一场乌托邦式的想象。
\xa0,瑞士一款名为Sarco的自杀胶囊舱,就带着这样的承诺走进了现实。
它号称能让使用者在五分钟内安详离世,可这番平静的许诺,却被首位使用者的尸检报告彻底撕碎。
\xa0报告上“脖子有不明勒痕”的字样,引发家属强烈指责,称其为谋杀,同时也使这场关于尊严死亡的探索,瞬间笼罩在资本与血腥的阴影之下。
\xa0Sarco胶囊舱的设计听起来科学而便捷。
它由3D打印而成,原理是通过向密闭舱内注入纯氮气,迅速降低氧气浓度,让使用者在缺氧状态下陷入昏迷,最终“无痛”死亡。
\xa0开发者宣称,整个过程只需30秒便会失去意识,5分钟内停止呼吸,舱体甚至能直接用作棺材,兼顾了“环保”与“人性”。
\xa0,首位使用者——一位64岁美国老太太,用生命戳破完美神话。
她长年受严重头痛和免疫系统紊乱折磨,因其他安乐死组织程序繁琐未果,在儿子支持下选择Sarco。
\xa02022年9月23日,她走进胶囊舱,组织总裁弗洛里安·威利特在现场,发明者菲利普·尼茨克在德国远程监控。
\xa0但预想中安然入睡场景未出现,舱内监控显示她剧烈抽搐,与氮气窒息生理反应吻合,并非“无痛”。
原定5到10分钟死亡过程拖延了30分钟,6分多钟后舱内响起心率异常警报,威利特惊慌称她还活着。
\xa0外界不知这30分钟发生了什么,事后尸检报告增添疑云。
死者脖子勒痕,组织方解释为并发症,法医却称更像头部被外力固定。
检察官以“故意杀人”嫌疑申请延长对威利特的拘留,暗示老太太可能死于他杀。
\xa0此外,Sarco发明者菲利普·尼茨克充满争议。
他曾设计“自杀袋”,称设计初衷是让塑料袋“更好看”。
面对Sarco致命失败,他毫无悔意,还在德国继续设计新自杀机器,借跨国司法漏洞逃避制裁。
其可反复使用的胶囊舱,暴露了这门生意的冷酷本质。
\xa0\xa0瑞士,这个所谓的“安乐死天堂”,数据背后是另一重迷思。
2020年,有1300人在此结束生命,其中九成是55岁以上的老人,更有七成是外国人。
这催生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当死亡也成为一种明码标价的商品,穷人连体面死去的资格似乎都被剥夺。
\xa0荷兰的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72%的安乐死案例涉嫌“被自愿”,许多抑郁症患者和失独老人轻易就被判定为“生不如死”。
这不禁让人追问,当选择死亡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会的弱者会不会从“可以选择”滑向“被选择”?
\xa0生命的尊严,终究在于活着的质量、完善的社会保障与温暖的临终关怀,而不是一个能被随时按下的“解脱”按钮。
\xa0今天,当有人能堂而皇之地售卖死亡,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出现更荒唐的“寿命拍卖”?
归根结底,一个文明社会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有底气地活下去,而不是比谁能死得更便捷、更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