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感到非常紧张。
据消息,7月23日,俄罗斯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启动了覆盖太平洋、北冰洋、波罗的海、里海的大规模实战演练,出动了120架飞机。
这场突然的军事行动,就像一记重拳打在立陶宛的神经上,让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再次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
这次演习的规模是近年来少见的。
俄罗斯海军总司令莫伊谢耶夫亲自指挥,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等四大舰队的精锐部队都参与其中,有1.5万名士兵参加,演练内容包括反潜作战、岸防反击、无人设备协同等实战项目。
特别是在波罗的海地区,俄军舰艇频繁靠近立陶宛领海线,其装备的“口径”巡航导弹射程足以覆盖维尔纽斯全境。
这种强烈的军事存在,与7月10日俄制Geran-2无人机飞越立陶宛领空的事件形成鲜明对比——那次事件曾引发立陶宛启动最高级别的防空警报,总统瑙塞达一度躲进地下掩体避险。
俄罗斯的军事动作背后,是对立陶宛近期激进外交的强烈回应。
这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国家,近年来充当了北约东扩的先锋:不仅公开支持乌克兰,还在加里宁格勒过境运输问题上设置障碍,甚至允许地区设立所谓“代表处”,导致对华关系严重恶化。
而中国采取的精准制裁已使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95%,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濒临崩溃,而承诺的2亿美元投资实际到位不足15%,经济困境和外交孤立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通过军事演习传递的信号显而易见:任何挑战其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严厉的回应。
对于立陶宛来说,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北约集体防御机制的脆弱性。
尽管立陶宛自2004年加入北约后,在境内部署了多国组成的“增强型前沿存在”部队,但面对俄罗斯的核威胁,这些常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可以携带战术核弹头对北约成员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北约至今尚未就核武器使用达成一致应对方案。
正如俄军事专家科诺瓦洛夫所说,俄罗斯的演习本质上是在测试北约的战略决心——当立陶宛真正面临“失控核弹”威胁时,北约是否愿意以自身安全为代价履行盟约,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立陶宛的处境愈发艰难。
其境内的苏瓦乌基走廊是连接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唯一陆上通道,一旦被俄罗斯切断,北约东翼将陷入孤立。
而此次“七月风暴”演习中,俄海军重点演练的海上拦截与反潜作战,正是针对北约可能的海上补给线。
面对这样的局面,立陶宛民众的恐慌情绪持续上升,首都超市的应急物资销量大幅增加,社交媒体上“下一个乌克兰”的担忧声不断。
这场横跨四大洋的军事演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
立陶宛或许只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但它的命运却足以牵动整个欧洲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