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请求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把吴淞路46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7-25 15:15:42

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请求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不料,她竟带着几个年轻男子一同入住。 1949年上海,解放的硝烟未散,一位瘦削的女子带着烈士证书,踏入市政府,恳求一处安身之所。她是谢晋元遗孀,身后站着几位老兵,衣衫褴褛却腰板挺直。陈毅市长批下吴淞路466号房产,温暖了这些抗战英雄的遗属。然而,搬入新居的她,竟与几位年轻男子同住,引发街头巷尾议论。这些男子是谁?他们为何共居一室?一栋小楼,承载了多少未解的往事? 1949年5月,上海迎来解放,城市百废待兴,街头巷尾还残留着战火的痕迹。陈毅担任上海市长,肩负起稳定经济、重建城市的重担。办公桌上堆满文件,地图上标满红蓝线条,记录着解放军进城的路径。此时,一封信被送到陈毅手中,写信人是凌维诚,抗日英雄谢晋元的遗孀。她请求保留吴淞路466号的房屋及胶州路谢晋元墓地的空地,供自己与丈夫的旧部居住。这封信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揭开了抗战遗属在新时代的生存篇章。 谢晋元是淞沪会战中的传奇人物。1937年10月,他率领88师524团1营420余名士兵,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面对日军30余门火炮和十余次猛攻,谢晋元与部下用刺刀、手榴弹和有限的弹药,坚守四天四夜,击毙敌军200余人。报纸称他们为“八百壮士”,消息传遍全国,鼓舞了抗战士气。战后,孤军被困租界,谢晋元于1941年4月被汪伪特务暗杀,遗体倒在操场上,年仅37岁。他的牺牲震动上海,民众自发悼念,报纸头条写满“孤军营团长殞地”的标题。 凌维诚原是上海女子,出身书香门第,擅弹小提琴,1929年与谢晋元结婚。抗战爆发后,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广东乡下,丈夫叮嘱她等待胜利团聚。1941年噩耗传来,国民政府发来抚恤金,却因通货膨胀形同废纸。抗战胜利后,凌维诚携四个孩子返回上海,寻找丈夫旧部。这些老兵大多生活窘迫,有的断臂,有的患病,靠摆摊或搬运为生。凌维诚在码头帮人缝补衣物,勉强维持生计。她曾捡到一块压缩饼干,那是丈夫生前部队的军粮,勾起她对四行仓库岁月的回忆。 凌维诚将吴淞路466号的一栋三层小楼作为临时住所,收留了六七位老兵。这栋楼原属国军资产,解放后面临收归国有。她与老兵们靠出租一楼铺面和墓地空地为生,种植白菜和萝卜,晒干后储存。1946年,他们在虹桥机场附近开垦20亩菜地,种出水灵的卷心菜和茄子,供应国际饭店。两年后,菜地被强征为高尔夫球场,凌维诚与老兵们抗争未果,只得返回小楼,继续艰难的生活。 1949年7月,凌维诚决定向陈毅市长求助。她带着谢晋元的烈士证书和一封联名信,信纸上是老兵们歪歪扭扭的签名和十几个鲜红的手印。她站在市政府走廊,身后跟着几位老兵,衣衫破旧,手中紧握军帽。陈毅收到信后,迅速派人调查。工作人员来到吴淞路466号,记录下房屋的破旧状况:一楼堆满箩筐,二楼孩子在油灯下读书,三楼老兵挤睡草席,墙角放着生锈的机枪架。陈毅当即批示,将吴淞路466号及墓地空地划归凌维诚使用,免除费用。 搬家当天,老兵们将谢晋元的行军床搬进客厅,摆放整齐。凌维诚用旧军装改制被褥,分发给老兵。消息传开,街坊议论她与几位“年轻男子”同住。这些男子实为谢晋元的部下,年龄从30到50岁,因战伤或疾病显得憔悴。他们中有的断臂,有的咳嗽不止,早已不是壮年模样。凌维诚未予理会,继续修葺房屋,粉刷墙壁,院子里搭起竹架,晾晒咸鱼和萝卜干。一楼铺面租给小贩,租金用于购买米粮和药品。老兵们虽身体残疾,仍尽力帮忙,劈柴、腌菜,维持小楼的日常运转。 凌维诚每天清晨检查铺面货物,夜晚点灯查看老兵住处。她曾发现独臂老兵在擦拭弹壳,月光映照下,金属泛着冷光。她将大米分给老兵,米袋上沾满汗渍。1950年代,政府为凌维诚安排了托儿所副所长的工作,她婉拒高薪职位,选择方便照顾孩子和老兵的岗位。政府为身体健全的老兵安排运输公司工作,伤残者进入收容所,生活得到保障。部分老兵选择返乡,山东籍老兵带走两斤奶糖,湖南籍老兵病逝前喝下凌维诚熬制的药汤。 凌维诚的四个孩子在政府资助下完成学业,大女儿成为教师,小儿子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记录父亲事迹。1983年,凌维诚最后一次来到四行仓库,抚摸墙上嵌着的弹头,发现刻字:“谢团长,下辈子还跟您打鬼子。”1991年,她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84岁,遵遗愿与谢晋元合葬于宋庆龄陵园。墓前摆放琴谱和龙华桃花,吴淞路466号的小楼至今屹立,墙上弹痕诉说历史。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映山红

映山红

1
2025-07-25 16:37

过去的大家闺秀忠贞、下的了厨房上的了厅堂。现在的捞女们追求大家闺秀的生活,却不再有忠贞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