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灭亡的最后时刻很是悲壮。前面有蒙古铁骑,后面有宋军夹击, 金朝已经没有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7-24 23:35:21

金朝灭亡的最后时刻很是悲壮。前面有蒙古铁骑,后面有宋军夹击, 金朝已经没有谈判的资格,唯有力战到底,金哀宗完颜守绪身体肥胖不能上马征战,将皇位传给完颜承麟, 城破后,不愿受辱,自缢而亡,并吩咐焚尸。完颜承麟身先士卒,与宋蒙大军展开巷战,力战不敌, 死于乱军之中。大将完颜仲德力战时闻之完颜守绪已死,选择投河自尽, 随君而去,他身边的将士也都没苟且偷生,与之一同投河。 金哀宗的自缢,从来不是懦弱的逃避。你想,一个连上马都困难的君主,明知城破在即,传位给完颜承麟时, 恐怕早就算准了自己的结局。他没像有些亡国之君那样跪地求饶,也没藏进后宫苟延残喘, 反而特意吩咐“焚尸” 这哪是怕人侮辱?分明是想用一把火,烧尽亡国的屈辱,给金朝留最后一点体面。 换作旁人,或许会怨天尤人,骂臣子不力,恨敌军凶残,但他选择用自缢告诉世人:金的天子,死也死得有骨血。 完颜承麟接下这个皇位,简直是接了个滚烫的烙铁。谁都清楚,这时候的皇位,不是权力的象征,是催命符。 他本可以托词拒绝,找个角落躲起来,可他穿上龙袍的那一刻,就没想过活着脱身。巷战里, 他冲在最前面,刀光剑影中,新帝的龙袍被鲜血浸透,成了寿衣。这短短几个时辰的帝位,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统治, 却比许多坐了几十年龙椅的君主更让人记牢,因为他用战死,给“皇帝”二字添了层沉甸甸的担当。 更让人动容的是完颜仲德和那些将士。他们跟着完颜仲德投河时,该是抱着怎样的念头? 或许是“君死臣随”的古训刻进了骨头,或许是看着城破国亡,再无苟活的意义。 这些士兵,没留下名字,可他们纵身跃入河水的瞬间,把“忠”字写得比史书上的任何记载都鲜活。 要知道,蒙古铁骑的凶残是出了名的,投降或许能活,至少能多喘口气,可他们偏不,这不是愚忠,是乱世里最后的尊严。 有人说,金朝活该灭亡,当年它灭辽破宋,把靖康之耻刻进汉人的骨头里,如今被宋蒙夹击,不过是报应。 这话有道理,历史向来循环往复,没有谁能永远站在顶端。可报应归报应,悲壮归悲壮,这是两码事。 金哀宗不愿做俘虏,完颜承麟明知是死还敢接位,完颜仲德带着将士殉国,这些行为里的血性,不该被“报应”两个字全盘抹杀。 就像我们看南宋灭亡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决绝,没人会因为南宋曾偏安一隅就否定他的气节,金朝的这些人,其实也一样。 史书里写“国亡君死”,往往就几个字,可背后是无数人的挣扎与抉择。金哀宗焚尸时,火焰该有多旺? 完颜承麟战死时,身上该有多少伤口?完颜仲德投河时,河水该有多冷?这些细节史书没说, 但我们能想象,那是一个王朝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最痛也最烈的样子。 后来人看这段历史,总爱说“宋蒙灭金是正义之举”,可正义的背后,从来少不了这样的悲壮。 因为每个王朝的最后时刻,总会站出些不想让它死得太难看的人。他们或许护不住江山,却护住了身为“金国人”的最后一点体面。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在时代洪流里,选择站着死还是跪着活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逗比青年说史

逗比青年说史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