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防务观察》的报道,7月21日的深夜,俄罗斯再次对乌克兰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无人机与导弹联合攻击,成功摧毁了乌克兰多套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架及其雷达设备。这已不是这一模式首次出现,仅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俄罗斯军队就通过类似战术精准打击了包括爱国者、S-300和NASAMS等在内的多个关键防空系统。西方国家曾自信地宣称爱国者系统是不可摧毁的战略屏障,但如今,在俄罗斯军队无人机和导弹的持续攻击下,这些防空系统频频遭到毁损,逐渐沦为俄罗斯的“猎物”。
这种攻击模式的频繁发生已经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每隔几天,俄军便会对乌军的后方阵地发起一次类似的突袭,而它们的命中率似乎也在稳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乌军在面对高强度攻势的情况下,其补给速度远远无法跟上装备的损耗速度。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正遭受着系统性瓦解的困境。
造成这一拐点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在无人机制造领域实现了产业化飞跃。赵知,俄军的“天竺葵”-2无人机,目前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每日超过100架,甚至计划要将其提升到每日500架。这种无人机的单架成本仅为约2万美元,属于消耗型武器,其实际命中率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凭借数量的优势进行压制。俄罗斯正是采用这种低成本、高频次的饱和打击策略,使得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毁。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不仅拥有无人机,还装备了各种类型的导弹,其产能已经远远超过开战初期的水平。每当无人机升空时,乌克兰军方就不得不全面开启防御系统进行拦截,然而,这一举动却暴露了其雷达和发射阵地,随之而来的便是精准锁定的真正导弹。这种战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被不断复制和扩大,其核心逻辑在于迫使乌军在整体防空系统上超负荷运转,直至完全崩溃。
乌克兰以及其西方盟友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未能对这种战争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传统的军事观念中,导弹被用来拦截其他导弹,无人机专用于打击小规模目标,各自有其相应的成本和应用场景,但俄罗斯打破了这一框架,以低成本无人机作为首次消耗攻击的先锋,令乌军疲于应对,然后再用导弹进行精准打击。在这一链条中,乌克兰并没有低成本防御方案能够替代,只能依赖昂贵的拦截导弹应对。而西方国家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库存来支持这场长期的防空消耗战。
现在,欧美国家在讨论继续提供爱国者系统上一直在打转,他们虽然提到要给予乌克兰帮助,但具体方案依然没有落地。即使再送去几套新的防空系统,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俄方目前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已达到每日170架,仅需几天时间便可组织一次饱和打击。这样的战术如同没有冷却时间的“绝招”,再多的爱国者系统也难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