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12年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工作,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林俊德出生在福建永春的一个偏僻山村。少年时,他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曾一度辍学。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资助,最终考入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大学期间,他甚至打着赤脚上课,靠着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1960 年,大学毕业的林俊德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派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 就在1963 年,25 岁的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并担任组长。他带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科技人员,扎根新疆马兰,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直到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林俊德负责研制的压力自记仪准确测量到了核爆炸冲击波的参数,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留下了重要数据。这一成果,为我国的核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林俊德带领团队研制出系列测量系统,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 次核试验,成为中国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林俊德院士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与难题较量。他基本每天晚上都会到办公室工作,因为他说 “到办公室一坐,灵感马上就来了”。在献身核事业的半个世纪里,他带领团队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2 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31 项。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发狂” 地工作,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 但是,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林俊德的身体不堪重负。2012 年 5 月 4 日,他被确诊为 “胆管癌晚期”。可他却放弃了化疗和手术,把办公桌搬进了病房,开始与死神进行最后的较量。 在生命的最后 10 小时,林俊德院士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仍颤抖着操作眼前的笔记本电脑。护士一次次提醒他,他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坐起,但他却坚持说:“躺在床上是病人,坐起来就是正常人。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哪怕是只有几个小时,我也要在最后的时间坐着工作。” 在住院期间,林俊德一次次拒绝了儿子的探望请求,直到去世的前两天,他才允许儿子来到自己的病房。他说:“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我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生命的最后两天里,他在电脑上整理了大量资料,三次打电话指导或询问科研工作,两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任务。 2012 年 5 月 31 日 20 时 15 分,林俊德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将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祖国,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按照他的遗言,他的骨灰被埋葬在新疆马兰,他将与战友们一起,永远守护他们曾经战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用自己的一生铸就了中国国防事业的坚固盾牌。正是有无数个像他这样的科学家,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中国才有了如今强大的国防力量,才有了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 的底气。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
风林事儿说
2025-07-24 10:20:2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