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4年,韩国上千人拒绝吃从中国进口的中国白菜,本想给我们个“下马威”,结果自己撑不住了。 (信源:海峡网——一棵46元!秋白菜收成不尽人意,韩国政府每周进口200吨中国大白菜 缓解菜价高涨危机) 2024年夏天,韩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泡菜危机"。由于极端天气影响,韩国本土白菜产量骤减四成,导致白菜价格飞涨。 在首尔超市,一棵普通白菜卖到了46元人民币,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学校食堂甚至不得不暂停供应泡菜,这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 面对危机韩国政府紧急从中国山东等地进口白菜。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国际贸易,却在韩国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议。 部分民众担心中国白菜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有一些人出于民族自豪感,坚持认为只有用韩国本土白菜制作的才是"正宗韩国泡菜"。 然而抵制进口白菜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本土白菜价格不降反升,泡菜制作成本持续攀升。 最终在经济压力面前,许多韩国人不得不放弃情感上的坚持,转而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中国白菜。市场反应也很迅速,中国大白菜被韩国人抢购一空。 就在这场风波渐趋平息之际,一位韩国专家的言论再次引发热议。他说韩国人如果不吃我们的大白菜,中国的经济就会沦陷。这种说法很快成为笑谈,但也反映出一些人对经济现实的误解。 从数据来看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达30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贸易占比不到1%。韩国进口中国白菜的货值约3500万美元,仅占中国山东省蔬菜出口额的1.2%。 更深层次看,这种论调忽视了国际分工的现实。韩国国土面积有限,农业产值仅占GDP的2.3%,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才是明智之选。 如果要实现"白菜独立",建设温室种植的成本将是进口价的3-4倍,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这场"泡菜危机"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复杂现实。中国依托华北平原的优势,形成了完整的白菜产业链;韩国则在泡菜制作工艺和品牌建设上独树一帜。 双方的合作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自然选择,实现了互利共赢。 从更广的视角看,山东菜农的收成关系着韩国家庭的餐桌,而韩国芯片的出口也牵动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用"经济脱钩"来解决问题,往往得不偿失。 这场由一颗白菜引发的风波,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唯有在开放合作中寻求发展,在相互理解中化解分歧,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这不仅适用于白菜贸易,也是所有国家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需要思考的课题。
欧盟高层来华之际,中国临时一个特殊安排,给欧盟一个下马威!7月24日,冯德莱恩访
【79评论】【9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