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酬?我不要了。”黄渤这一笔划下去,划掉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娱乐圈那条“咖位决定身价”的潜规则。 娱乐圈的账本上,数字向来和咖位划等号。顶流的片酬单能压垮中小公司的预算,三线明星的综艺报价够普通人奋斗半生。 但去年夏天,黄渤在《戏台》合同上划掉片酬的那一横,像把刀,划开了这层默认的规矩。 这事得从陈佩斯那八年说起。 他带着《戏台》的剧本跑影视公司时,老板们总把 “流量” 挂在嘴边。 有人指着数据说 “京剧题材受众年龄断层”,有人直截了当:“换两个顶流小生,投资立马到账。” 陈佩斯每次都梗着脖子回绝,一来二去,投资方走了五拨,最后剧组账户里只剩三十多块。 他没辙,把北京的别墅挂出去抵押,连儿子存了多年的压岁钱存折都翻了出来,老搭档朱时茂听说后,直接把养老钱打了过来。 黄渤接到陈佩斯电话时,手里正捏着一档综艺的邀约。那报价单上的数字,够在京城黄金地段买套房。 电话里陈佩斯还在犹豫片酬的事,他直接打断:“钱不用提,给我留个角色就行。” 挂了电话,他就让经纪人推了综艺,第二天就搬去了京剧老师家。 接下来的半年,黄渤成了剧组最 “早” 的人。 凌晨四点天还没亮,排练厅的灯就亮了,他站在镜子前练台步,走得脚腕发红;吃饭时用兰花指捏着筷子,就为练那股子戏味儿。 有次排到一段带山东口音的唱腔,他觉得 “糙劲儿” 不够,拉着剧组里山东籍的场务,一句一句抠发音,录音笔里存了上百条试唱片段。 陈佩斯去探班时,看着他把业余票友的 “生涩感” 演得活灵活现,反倒担心:“别太钻了,你这快赶上科班的了。” 剧组里这样 “钻牛角尖” 的不止他一个。 姜武为演好军阀,每天跟着山东场务学骂街,连买水都用方言吆喝,中午就蹲在道具堆旁啃馒头,说这样 “能吃出乱世里的饿劲儿”。 尹正演旦角,不光剃了光头,吊嗓子吊到声带出血,医生开了禁声单,他就对着镜子练身段,把水袖甩得比谁都利落。 陈佩斯自己更较真,为了戏里军阀穿的马褂,专门找非遗传承人复刻老纹样,光这一项就超了预算二十万;拍雨戏时嫌人工降雨不够 “野”,硬是等了三天暴雨才开机。 《戏台》定档那天,排片表看得人心凉,同期的科幻大片占了近一半场次,它的排期被挤在凌晨一点和清晨六点,预售四天票房刚过百万。 网上有人截图嘲讽:“老艺术家该认清现实了。” 可谁也没料到,杭州一个大学生发的微博成了转折点。 那姑娘拍了张湿透的纸巾,配文说 “陪奶奶看《戏台》,她哭着说想起年轻时看戏班的日子”,这条微博转着转着,就把 “00 后看不懂京剧却看哭了” 顶上了热搜。 变化来得突然,影院开始接到观众的电话,点名要加《戏台》的场次。 南京有家影院本来排了别的片子,退票的人排到门口,经理临时换片,最后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保洁阿姨后来跟人念叨:“散场时地上的纸巾踩上去沙沙响,像落了层薄雪。” 更意外的是抖音上的热闹,有人剪了 “陈佩斯教黄渤甩水袖” 的片段,播放量破亿,评论区里 00 后们追着问 “翎子为什么要插五根”“花脸的脸谱怎么画”,还有高校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京剧社团。 票房破亿那天,陈佩斯正在后台给年轻演员示范摔戏动作。 有人跑进来报喜,他愣了几秒,转身从兜里摸出皱巴巴的纸巾擤了把鼻涕,跟制片人说:“给武行兄弟多算点加班费。” 而黄渤那会儿刚结束京剧课,他对着镜子卸妆时,手机弹出新闻,说当初撤资的投资方又来找陈佩斯谈续集,陈佩斯只回了句:“先把剧本磨好,钱的事不急。” 这事儿让人想起李雪健,当年拍《焦裕禄》,他为了贴近角色瘦了二十斤,片酬不够补贴家用,却拒绝了所有同期的商业活动。 还有张译,为演好《红海行动》里的军人,在部队跟训半年,手掌磨出的茧子比真兵还厚。 人不是不算账,只是他们的账本上,“角色立不立得住” 比 “数字多不多” 更重要。 现在《戏台》的周边里,最火的是本戏曲小手册,里面印着观众整理的知识点。 有个 00 后在扉页写:“原来好戏不是靠热搜堆的,是靠人一点点磨的。” 这话或许说透了 —— 黄渤划掉的不是数字,是告诉行业,有些东西,比片酬单上的零更重。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片酬?我不要了。”黄渤在合同上划掉数字的那一刻,怕是没想过这一笔,竟划开了娱乐
【53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