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杂志刊发毛主席照片,美编误把伟人的“痣”当做瑕疵黑点给P掉了!这个乌龙事件竟然发生在一本著名杂志上,结果如何了? 事情是这样的,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吸引了众多中外摄影师的目光,中方有诸多优秀摄影师参与其中,如侯波、徐肖冰等,与此同时,苏联也派出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比如弗拉迪斯拉夫・米克沙。 米克沙是苏联记者,三次荣获斯大林奖,开国大典当天,米克沙虽主要负责拍摄天安门城楼上领导人活动的影像资料,但也不忘挎着照相机捕捉珍贵画面。他站在城楼上,楼下人山人海,“毛主席,毛主席”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当毛主席走来并开始讲话时,米克沙迅速用莱卡相机抓拍了许多镜头。 拍摄完后,他将拍摄的彩色胶卷马上发给莫斯科《星火》杂志编辑部。但是不久,有一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联《星火》杂志1950年1月第二期封面上,毛主席的照片竟没有那颗标志性的痣。 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众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不易察觉的小细节,然而在中国人民心中,毛主席下巴上的痣是他独特的标志,承载着特殊意义。这颗痣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毛主席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快,有关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迅速与苏联杂志方面取得联系。苏联杂志相关人员最初回应称,应该不会有什么错。但中方人员拿出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其他照片进行对比,发现无一例外,毛主席都是有痣的。事实面前,苏联方面也意识到可能是他们弄错了。 为查明真相,相关人员联系了拍摄照片的摄影师米克沙。米克沙对这一问题也感到十分困惑,直到他看到那本杂志,才确定封面照片确实是自己所拍,可毛主席下巴上的痣却真的不见了。后来经过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1949年冬季,《星火》杂志编辑部收到米克沙从中国发来的彩色胶卷后,马上冲洗。主编选了一张毛主席转头微笑的照片作为封面。当时彩色照片并非高清,要印在杂志封面上,需大量修复处理。 美编在修图时,看到毛主席下巴上有个“斑点”,便主观认为是胶片瑕疵,精心将其修掉。毕竟美编也没有见过很多毛主席的照片,更没有见过毛主席本人。就这样,苏联《星火》杂志封面上,毛主席的伟人痣遗憾缺失。 得知事情缘由后,虽杂志已刊发无法更改,但这一乌龙事件在当时还是引发广泛关注。它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不同国家文化理解的差异,以及照片处理技术的局限。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其形象备受关注,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国际上也有着重大影响力。这颗痣的缺失,让中国人民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对米克沙而言,这一事件让他心生紧张,同事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直到夏天回到莫斯科,他才感觉脱离危险。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一段独特历史插曲,被后人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痣”其实是中年后才有的。以前有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很多观众骂导演,说毛主席的下巴没有“痣”!对此导演解释说,他查阅资料发现,毛主席上学时根本没有“痣”,是中年后才有的。 笔者查找资料发现,很多资料都记载,毛主席确实是长征路上才慢慢有的痣,上学时根本没有。但是也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长沙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却有“痣”,这个雕像就是毛主席青年时期。 其实这是因为,是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同志建议的,他说这样符合大众对毛主席的印象认知,因为在人民心目中毛主席的下巴上一直是有痣的,所以工作人员就在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上填了“痣”。
贫穷可以让人卑微到什么地步?1946年1月,毛主席家的窗户坏了,请了一个50多岁
【15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