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 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黄帅可能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在许多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里,“黄帅”这两个字,曾经掀起过滔天巨浪。她是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这个标签定义了她,也困住了她。 1960年,黄帅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身上有股劲儿,凡事都要讲科学、讲逻辑。这种家庭氛围,让黄帅从小就习惯了问“为什么”,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这股讲道理的风气,让她早早地就有了独立思考的底子。等她上了小学五年级,她看问题,已经能比同龄人多想一层。老师教的、课本写的,她都认,但认同之前,总要在自己脑子里过一遍,用自己的逻辑验证一下。 可也正是这份早慧,让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份孤独,成了她观察和理解周遭世界的动力。她学习成绩优异,一路考进了海淀区的重点中学,可让她一夜成名的,既不是优异的成绩,也不是什么发明创造。 一次课间,她撞见老师正用戒尺训一个同学,那个男孩委屈又痛苦的表情,深深刺痛了她。一个念头在她心里盘旋不去:老师就一定对吗?教育学生难道就要用这样的惩罚方式吗? 1973年,她把这些压抑已久的想法,写进了一篇日记里。她批评老师滥用权力,认为师生间应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这篇日记,本是她的悄悄话,却被老师当成了“反面教材”在班上公开,黄帅不服,把事情捅到了报社。 谁知,一篇孩子的日记,经过不断放大竟然成了席卷全国的公共事件。黄帅一夜之间,从一个普通学生,被塑造成了敢于挑战师道尊严的“反潮流小英雄”。支持和赞美铺天盖地而来,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同样猛烈的批评和攻击。 她的父母理解女儿,却也为这份天真和坦率捏了一把汗。面对这一切,黄帅没有躲。她站出来接受采访,条理清晰地讲自己的道理,呼吁社会反思教育的本质。但对那位老师,她心中却有着一丝愧疚,她没想过这件事会牵连至深。 风暴中心的她,一头扎进书本里,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大概是她对外界纷扰最有力的回应。大学毕业后,她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去日本留学。 在异国他乡,挑战接踵而至。她努力学习,融入新环境,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她意识到自己当初不是为了“反潮流”,她反抗的始终是她认为不公道的事。 学成归国后,黄帅进入出版社进行工作,她也曾去看望自己曾经的老师,和他一起划船。她的老师早已不在意当年那件事,即便曾经闹得沸沸扬扬,但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依旧时教学。 黄帅则从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到一个被时代推上风口浪尖的“小英雄”,最终选择回归平静,认真地生活,照顾家人,与自己和解。 比起那个被标签化的“反潮流小英雄”,这个主动选择退回原点,用一生去理解和安顿自己的黄帅,更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她的事情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善良的心,永远比成为一个“英雄”更重要。
郭威一家到达九江郭威和田静娘家一大家子结伴旅游,孩子们一路上玩得不亦乐乎。
【1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