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杨勇被废后,经常爬到树上朝着皇宫的方向大喊:“父皇,我冤枉!”一天,皇帝杨坚隐约听见,问身边的杨素:“废太子在喊什么?” 杨素说:“废太子得了疯病,大夫说治不好。” 杨勇是杨坚与独孤伽罗的长子,当时的杨坚尚在北周为官,凭借父亲杨忠的军功跻身贵族行列。杨勇早年凭借父荫封博平侯,隋朝建立后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储君生涯。 隋文帝杨坚为培养储君,让杨勇兼任左卫大将军、雍州牧等要职,使其全面接触军政事务。隋文帝还特意为杨勇挑选名师大儒担任侍读,其中包括名满天下的学者王劭、刘焯等,希望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继承者。 这段时期的杨勇,生活在皇权的庇护下,既无需像弟弟们那样镇守边疆,也不必参与朝堂的明争暗斗,其储君地位看似稳固如山。 杨勇的正妃元氏出身北魏皇族后裔,场婚姻显然带有政治联姻的意味,旨在巩固杨勇作为储君的地位。元氏端庄贤淑,符合独孤皇后对儿媳的期望,但杨勇对这位正妃并无太多感情,反而宠爱侧妃云氏。这种情感上的偏向,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杨勇储君地位的动摇,并非源于重大的失误,而是始于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 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崇尚节俭,杨坚曾下诏禁止奢侈之风,规定宫中器物不得装饰金玉,甚至将过于华丽的车驾当众焚毁以警示群臣。 而杨勇却在生活细节上屡屡触碰这条红线。 杨勇曾装饰自己的铠甲,在上面镶嵌金玉,隋文帝见后严厉斥责:“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汝为储君,当以俭约为先。” 在婚姻关系上,独孤皇后性格刚烈,对朝臣纳妾都极为反感,更何况是储君。杨勇宠爱侧妃云氏,对正妃元氏冷淡疏远,元氏后来因心疾暴亡,独孤皇后怀疑是云氏所害,由此对杨勇产生强烈不满。 此时,二弟杨广开始有意识地迎合父母的喜好。杨广表面上与正妃萧氏恩爱甚笃,家中器物皆朴素无华,甚至故意将美貌姬妾藏起来,只留老丑者侍奉左右。 每当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驾临晋王府,杨广都提前让姬妾回避,府中上下皆为老妇,乐器上布满灰尘,仿佛久不使用。这些刻意营造的 “俭朴”“专情” 形象,与杨勇的率性而为形成鲜明对比,渐渐赢得了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青睐。 重臣杨素却被杨广拉拢,杨素善于揣摩上意,在隋文帝面前不断暗示杨勇生活奢靡、心怀怨望,同时极力夸赞杨广仁孝俭朴。 隋文帝本就对杨勇心存不满,经杨素不断挑拨,对杨勇的猜忌日益加深,开始派人监视东宫,将杨勇的侍从悉数调走,甚至设置候望台,密切关注杨勇的一举一动。 杨勇并非毫无察觉,他曾试图通过祈福消灾来挽回局面,却被杨素曲解为 “厌胜巫蛊”。隋文帝大怒,下令彻查东宫,结果搜出大量 “罪证”,实则多为杨勇平日所写的牢骚诗句,以及一些用于祈祷的器具。 这些被刻意解读的 “证据”,成为压垮杨勇储君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隋文帝在大兴宫武德殿召集文武百官,痛陈杨勇罪状,诏书宣读时,杨勇跪在殿下,脸色苍白,却始终未能为自己辩解一句。 曾经显赫的东宫集团瓦解,与杨勇关系密切的大臣多被诛杀或贬斥。取而代之的是杨广的势力。 被囚禁在东宫旧宅的杨勇,多次请求面见隋文帝,却都被杨素阻拦。绝望之下,杨勇选择了最原始也最无奈的方式, 爬树呼喊。 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反而给了杨素构陷的机会。杨素对隋文帝说:“勇情志昏乱,为疯鬼所著,不可复收。” 这时的隋文帝年迈多疑,听闻此言后,竟真的相信杨勇已疯,从此彻底断绝了再见他的念头。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住在仁寿宫。此时杨广已成为太子,他担心隋文帝临终前改变主意,与杨素合谋,伪造诏书控制宫廷守卫。 隋文帝发现杨广与宣华夫人有染,才发现这个二儿子根本不是平日表现的那样,他急召杨勇入见,却被杨广拦截。不久后,隋文帝驾崩,死因说法不一。 杨广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处理杨勇。他派使者前往杨勇的囚禁之地,赐给杨勇一杯毒酒。 这位曾经的太子,最终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杨勇的子女,也在随后的几年里相继被杨广诛杀,无一幸免。 杨勇率性而为,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喜好,在充满猜忌的宫廷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杨广则精于算计,善于伪装,最终登上皇位。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杨广虽然赢得了储位之争,却未能守住隋朝的江山。他即位后的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最终引发天下大乱,隋朝在他手中二世而亡。 《隋书》在评价杨勇时说:“勇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然自以嫡长,早有定分,不设防备,故为杨广所乘。” 这种评价既肯定了杨勇的本性善良,也指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天真。相比之下,杨广虽有才干,却失之残暴,最终导致王朝覆灭。倘若杨勇能够继位,或许隋朝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假设。 杨勇死后,被草草葬于长安城外的荒野,连一座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太子杨勇被废后,经常爬到树上朝着皇宫的方向大喊:“父皇,我冤枉!”一天,皇帝杨坚
国际大碗说
2025-07-23 16:49:00
0
阅读:62
韭菜炒大葱
杨广能力还是有的,可惜太好大喜功,最后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做个守成之君绝对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