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俄罗斯狂轰滥炸,致使我国损失45亿美元? 在一个本应是商

小七聊大势 2025-07-23 15:58:04

俄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俄罗斯狂轰滥炸,致使我国损失45亿美元?

在一个本应是商业畅通无阻的全球化时代,一场远方的战火,却能让千里之外的投资灰飞烟灭。

当俄乌冲突爆发,许多人或许认为这只是遥远的地缘政治博弈,然而一笔高达4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却实实在在地砸在了中国投资者头上。

这笔钱究竟是如何打了水漂?其背后又牵扯出一家怎样的乌克兰航空巨头和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

乌克兰扎波罗热市的莫托西奇公司,这家百年企业始于1907年,在苏联时代是航空工业的绝对骨干,一度位列全球航发制造商前五。

它为安-124和安-225这样的巨型运输机提供心脏,即便在苏联解体前夜,其年出口额仍高达35亿美元,占据国际市场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可是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这家工业巨头也开始了漫长的下坡路,乌克兰独立后,莫托西奇在国有化与私有化之间反复折腾,市场不断萎缩,技术更新也因资金短缺而停滞。

到了2008年,其出口额萎缩至1.5亿美元,国际市场份额不足0.5%。

公司总裁维亚切斯拉夫·博古斯拉耶夫,这位自1966年就在此打拼的老将,在掌控公司后不得不为生存四处寻找出路,而中国成了他眼中的重要希望。

正是在这种困境下,中国企业看到了机会,当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领域存在短板,迫切需要莫托西奇掌握的AI-222等系列发动机技术,这对L-15教练机的研发至关重要。

这本该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中国获得技术,莫托西奇获得资金,双方的合作也一度十分深入,早在2004年,博古斯拉耶夫就向中国转让过D-18T发动机的设计专利。

2013年,中国投资者更是为莫托西奇的一个新项目投入15亿美元,并签下协议,若五年内发动机未能造出,莫托西奇需赔付46亿美元。

到了2016年,北京天骄航空等中方企业正式计划收购莫托西奇56%的股份,并承诺投入巨资进行工厂升级。

谈判进展顺利,2017年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也初步批准了交易,中方按计划支付了款项,一切似乎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谁知这看似板上钉钉的交易,却被一股强大的外部力量强行叫停,2019年8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约翰·博尔顿亲赴基辅,直接向乌克兰政府施压,声称此项收购会威胁西方安全。

乌克兰法院迅速响应,以“战略企业不能外迁”为由,冻结了中方持有的股份。

自此局势急转直下,2021年1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制裁了北京天骄公司及相关负责人。

仅仅两个月后,乌克兰政府索性宣布将莫托西奇“国有化”,强行接管了所有资产。

这背后华盛顿的意图清晰可见,阻止中国获得关键军事技术,而急于获得美国援助的乌克兰,最终选择了牺牲商业信誉。

讽刺意味是,这场风暴中心的博古斯拉耶夫本人也未能幸免,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他被查出在战争期间仍通过第三方,秘密向俄罗斯出售发动机部件,用于攻击乌克兰的米-8、卡-52等直升机。

这位试图将公司卖给中国以求生的“救世主”,最终在2022年10月因叛国罪被捕。

而真正的毁灭性打击,来自战火,莫托西奇所在的扎波罗热市成为俄军重点攻击目标,从2022年5月到2024年9月,俄军以“生产军事部件”为由,对工厂发动了多轮精确打击。

生产车间、仓库、维修中心乃至行政大楼,在巡航导弹的轰炸下相继化为废墟,生产能力被彻底摧毁。

中国投资者手中那点名存实亡的股份,其对应的实体资产就这样在炮火中灰飞烟灭,算上前期投资和法律费用,总损失累计高达45亿美元。

面对乌克兰政府近乎“明抢”的行为,中方投资者并未坐以待毙,2021年12月,北京天骄已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45亿美元。

中方认为乌克兰的行为违反了两国投资保护协定,无异于非法没收,然而乌克兰方面则干脆玩起了“拖字诀”,甚至抛出了一个令人错愕的说法,工厂是俄罗斯炸的,要赔偿不如去找莫斯科。

在战争状态下,国际仲裁的执行力本就堪忧,这笔赔偿何时能够兑现,答案恐怕是遥遥无期。

莫托西奇事件,是地缘政治如何碾压商业逻辑的残酷样本,它给中国投资者上了沉重一课,在投资海外战略性资产时,政治风险评估必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坚持独立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涡扇-10还是涡扇-15,只有把关键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能避免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再次受制于人。

一个曾经的工业巨头,最终沦为地缘冲突下的断链与炮灰,其命运令人唏嘘,当商业合作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身处其中的企业,除了成为牺牲品,还有别的出路吗?

0 阅读:71
小七聊大势

小七聊大势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