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若冲突真的爆发,美方又为何声称中方不得攻击美国本土?这背后究竟有何深层考量? 当一个亚洲小国反复就中美冲突发出严峻预警,这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对全球变局的深刻洞察? 尤其是当美国宣称,即使冲突爆发,中方也“不得”攻击其本土时,背后隐藏的战略算盘,恐怕远比军事恫吓要复杂。 这场较量的核心,早已不是导弹与航母,而是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赖以运转的“规则”本身。 而新加坡,这个高度依赖国际贸易与海上通道安全枢纽,它的警钟,恰恰揭示了一场全球秩序可能面临的崩塌与重塑。 新加坡高层,包括其总理在内,多次就中美冲突发声,绝非偶然。 这个仅有734平方公里的国家,经济命脉几乎完全系于中美这两个庞然大物之上。 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位便是明证:去年超过10.8亿吨原油经过此地,六成流向中国,三成驶往美国。 一旦战火燃起,全球油价飙升并非危言耸听。 更要命的是,新加坡高达1.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一半与美元资产捆绑,另有三成是人民币债券。全球规则一旦剧变,它的国家账本就得重写。 这种切肤之痛,是它不得不站出来预警的根本原因。 这种痛感,也延伸到了外交层面。新加坡向来在大国间寻求精巧的平衡,它既与美国保持长期军事合作,也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 可是中美若真走向冲突,这种平衡术将彻底失效。 届时选边站队会损害与另一方的关系;若保持中立,又可能面临来自双方的巨大压力。 令新加坡最为担心的,就是黄循财总理所说的“规则真空”。他清晰地指出,当两大巨头各行其是,世界将陷入恐慌。 比如,中美在芯片领域各自推行一套标准,夹在中间的新加坡半导体工厂就得准备两套生产线,成本直接飙升三成。 这种忧虑并非空谈,新加坡外交部甚至计划在2025年初增加30%的“危机应对预算”,专门研究中美冲突下的供应链替代方案。 这足以说明,它对规则分裂的预判有多么深切。 那么美国为何执意划出“本土不受攻击”的红线? 这看似是军事威慑,内核却是其维护全球霸权与规则制定权的执念。 华盛顿的决策中枢、纽约的金融中心,一旦遇袭,其全球霸权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美国向北约等盟友承诺安全保护,如果连本土都无法自保,信誉将荡然无存。 韩国人对美国驻韩军事基地的示威,就是这场信任危机的前奏。 更何况,美军长期奉行海外扩张,本土防御相对有限,避免本土受袭,也能为其争取宝贵的军事调整时间。 不过,这些还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层的算盘在于,美国试图巩固其“世界警察”的规则主导权。 2024年高达8860亿美元的军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印太威慑计划”,航母在南海游弋,核潜艇在关岛蹲守,这看似是在布置战场,实则是在划定一条“规则红线”:亚太是我的地盘,游戏必须按我的规矩来。 正如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所言:“美国怕的不是本土挨炸,是怕中国把‘区域规则’变成‘全球规则’。” 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是其“世界警察”角色的支撑。 一旦本土成为战场,其全球军事部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将受到致命挑战。 而面对美国的“红线”,中国的回应却另辟蹊径,不按常理出牌。 中国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不掀桌子,但另起炉灶。 去年中国取消了24项外资准入限制,却将稀土加工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清单。 信号很明确:我不破坏现有秩序,但你也别想用我的资源来制定束缚我的规矩。 这种“你搞你的封锁,我建我的圈子”的玩法,相比导弹,或许更让美国头疼。 替代路径正在悄然构建。 去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军在亚太的军舰总数,这在改写全球陆上贸易规则。 新疆的光伏电力通过中亚电网送入欧洲,也绕开了传统的马六甲和波斯湾航线。 在贸易结算上,尽管美国在WTO控告中国,但去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高达47%。 当大家开始用新的货币算账时,原有的规则自然开始松动。 子弹或许尚未出膛,但“规则的子弹”早已在全球产业链中穿梭。 当两国都在构建自己的规则体系时,国际秩序正走向一个临界点。 黄循财总理的警告振聋发聩:“马六甲海峡容得下两艘航母,但容不下两套规则。” 这句话的潜台词,比任何冲突预警都更扎心。 它指出了全球产业链可能面临的碎片化和高昂代价,夹在中间的国家和企业,将付出巨大的适应成本,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当然中美之间复杂的经济捆绑,也意味着全面冲突对双方都是一场灾难。 因此美国划出“红线”,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潜在冲突设置“刹车”,避免失控。 新加坡的预警,正是呼吁双方正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争端。 这场博弈的核心,已从军事威慑转向了全球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新加坡的焦虑,不仅是小国的生存困境,更是对全球未来的深切呼吁。 参考资料:《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丨美国兰德公司的最新报告
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若冲突真的爆发,美方又为何声称中方不得攻击美
经略简料
2025-07-23 11:19: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