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神话要来了?宇树上市倒计时,影石都得靠边站!

新浪财经 2025-07-22 21:38:59

这几天机器人圈炸了锅——宇树科技要上科创板的消息刚落地,智元、银河通用这些百亿估值的独角兽就排着队传IPO绯闻,连割草机器人、酒店服务员机器人都跑来凑热闹。最狠的是有投资人放话:“影石现在市值700亿,宇树上市至少1000亿!”好家伙,这哪是上市,简直是集体赶考,生怕晚一步考场就关门。可问题来了:这些公司明明账上趴着几亿现金,有的甚至还没盈利,为啥急着往股市里冲?这场“机器人上市潮”背后,到底藏着资本的狂欢,还是行业的焦虑?

一、宇树1000亿估值:是真值钱还是吹泡泡?

宇树科技的上市辅导一曝光,整个投资圈都在讨论一个话题:这公司到底值多少钱?有人拿影石Insta360当参照物——这家做全景相机的公司去年上市后股价翻了5倍,现在市值700亿。可具身智能圈的投资人嘴更硬:“影石算个啥?宇树卖的是机器人,是未来!1000亿都算保守。”

这话听着唬人,但扒开数据一看,还真有几分“底气”。宇树去年营收超10亿,今年利润预计1-2亿,在机器人圈里算是“稀有物种”——毕竟大多数同行还在靠融资活着。更关键的是,它在四足机器狗市场占了全球70%的份额,人形机器人也卖了1500台,客户全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你可以说这些机器人现在还只是“实验室玩具”,但架不住资本市场就吃这一套:越前沿、越有想象空间,估值就越敢往上堆。

不过话说回来,1000亿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影石700亿市值对应PS(市销率)50倍,宇树要是按这个标准,10亿营收撑死500亿。可投资人偏说“宇树比影石值钱”,理由是“具身智能是下一代AI入口”。这不就是把概念当饭吃吗?当年区块链、元宇宙也喊过“下一代入口”,结果呢?泡沫破了一片狼藉。现在宇树的股东名单里,腾讯、阿里、美团、吉利全来了,这些巨头可不是来做慈善的——他们赌的是“上市后翻倍套现”,至于机器人能不能真走进千家万户,那是后话。

二、从智元收购到银河通用绯闻:机器人公司为啥集体“急着投胎”?

宇树不是孤例。最近机器人圈的IPO消息比娱乐圈八卦还密集:智元机器人刚宣布要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股价就连续7个20cm涨停,市值直接翻了2.5倍;银河通用一边跟投资人说“要上市”,一边又赶紧否认;连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这些做工业场景的公司都跑来蹭热度。这哪是“上市潮”,分明是“赶集潮”——生怕晚一步就错过末班车。

他们到底在急什么?有个投资人一句话戳破真相:“2027年前必须上车,不然就得再等3年!”这话听着玄乎,其实是资本圈的潜规则: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波技术风口,风口来了估值泡沫最大,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上一波AI公司(比如某自动驾驶明星企业)让投资人亏到吐血,现在好不容易等来具身智能的风口,再不套现就怕又被套牢。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其实根本不缺钱。智元账上现金够花好几年,银河通用融的钱连怎么花出去都没想好,宇树C轮就融了7亿,资方名单从红杉、高瓴到腾讯、阿里排了一长串。可为啥还要上市?圈内人偷偷说:“现在不融,以后想融都融不到。”你想啊,隔壁公司都估值150亿了,你不跟上,LP(投资人)会觉得你“不够激进”;别人都宣布上市计划了,你不凑热闹,人才会觉得你“没前途”。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被迫营业”的竞赛——大家都在假装很忙,生怕被看出自己其实在裸泳。

三、千亿估值的背后:是技术革命还是资本游戏?

别看这些机器人公司吹得天花乱坠,真正的问题藏在细节里。有个投资人吐槽:“现在具身智能公司,核心模型就巴掌大,买几块GPU就能跑,研发费用让产业链公司分摊,卖科研设备还能赚点小钱,根本花不了多少钱!”这话一点不假——智元收购上纬新材,A股机器人产业链公司靠“和智元合作”的消息就能市值暴涨,比智元自己的营收还高几十倍。这不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资本把产业链炒上天,最后还是股民买单。

更扎心的是技术落地难题。宇树的机器狗虽销量第一,但主要客户是高校和实验室,真正的消费级市场几乎为零;智元的人形机器人视频拍得酷炫,可你让它端杯水上楼试试?大概率会把杯子摔了。有行业大佬私下说:“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就是个会走路的计算器,离‘智能’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可资本市场不管这些——他们炒的是“未来预期”,就像当年炒比特币一样,只要有人接盘,估值就能一直涨。

最讽刺的是,这些公司一边喊着“技术改变世界”,一边却在玩资本套路。智元收购上纬新材明明是借壳上市,偏要说“不构成重组上市”;银河通用传IPO传得沸沸扬扬,转头就否认;宇树老板王兴兴嘴上说“人形机器人还在初级阶段”,身体却很诚实——赶紧启动上市辅导,生怕错过这波红利。这哪是创业者,分明是资本玩家。

四、当泡沫退去:谁在裸泳?

现在的机器人圈,像极了2015年的VR、2018年的区块链——估值炒上天,技术原地踏步。有个段子在圈内流传:“某具身智能公司老板,账上躺5亿现金不知道咋花,最后只能拿来买理财。”这话虽然夸张,但戳中了痛点:当融资变得比研发还重要,当上市计划比技术突破更紧急,这个行业离泡沫破裂就不远了。

更危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现在一级市场估值已经离谱:某机器人零部件公司首轮融资就敢要价30亿,某割草机器人公司利润才几百万,估值却到了50亿。这些钱最后都得靠二级市场接盘,可股民又不傻——等上市后发现公司连个稳定的盈利模式都没有,股价还能撑多久?当年暴风集团上市39个涨停,最后还不是退市清零?

宇树上市或许能冲到千亿市值,但别忘了:影石Insta360上市时也被吹成“全景相机第一股”,现在市值700亿,可老百姓有几个人用过它的产品?机器人不是智能手机,不是靠概念就能卖爆的——你得让它真能端茶倒水、搬东西、割草,而不是在发布会上跳个舞就完事。

结语

这波机器人上市潮,本质上是资本的“集体套现运动”。宇树们急着上岸,投资人急着离场,只有股民在幻想“千亿神话”。可技术革命从来不是靠股市炒出来的——当年特斯拉从成立到盈利花了15年,SpaceX炸了无数火箭才送上卫星。现在的具身智能连“ChatGPT时刻”都没迎来,就急着论功行赏,未免太心急了点。

最后提醒一句:当一个行业所有公司都在忙着上市时,恰恰是最该冷静的时候。毕竟,股市能造富,但造不出真正的机器人。千亿估值或许会来,但泡沫破的时候,摔得最惨的永远是追高的人。

0 阅读: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