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想靠“爱国者”顶住俄军无人机?
德国将领泼了盆冷水。
最近,德军前副总参谋长弗洛伊丁直言不讳地警告,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可能会被俄军一次“2000架无人机齐射”彻底打穿。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俄罗斯的无人机产能已经提升到了“工业级别”,一轮火力覆盖几十个目标轻而易举。
而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一发就要500万欧元,相比之下,俄军一架远程攻击无人机成本不到5万欧元。
性价比1比100,俄罗斯稳赚不赔。
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靠英勇撑下去的问题,而是拼产业链、拼成本控制、拼耐力。
乌克兰即使愿意“破产式”拦截,也挡不住俄罗斯在数量上的碾压。
俄军的无人机不仅数量多,而且越来越精准、便宜,甚至从“战术手段”变成了“战略武器”。
泽连斯基和总司令西尔斯基最近频繁碰头,讨论的正是如何远程打击俄军后方,用最便宜的无人机,干最贵的目标。
这一招本质上是“对称反制”,看谁先烧完家底。
乌克兰已经在谈判新的采购合同,准备加速无人机扩产。
泽连斯基也亲自出现在国产无人机展示现场,明确信号:无人机是现在唯一能用来博弈的棋子。
但问题是,俄罗斯也在不断进步,不仅解决了产能问题,还在实战中不断迭代型号,甚至有些型号以“打穿乌克兰电网”为开发目标。
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装甲车冲锋、火箭炮覆盖,而是天上几十架、上百架无人机编队漫灌,靠算法穿越雷达死角,靠饱和攻击耗光防空系统。
弗洛伊丁说得直白:“乌克兰不能指望爱国者系统撑太久。”
他的建议是,干脆往俄罗斯腹地动手,从源头掐死无人机产能。
但操作难度极大,乌克兰的远程打击手段本就捉襟见肘,俄军已经给所有核心后勤和工厂上了防空系统,再加上深度伪装与电子干扰,打中与否都是未知数。
即便乌克兰真能打掉几个厂子,也难以动摇俄罗斯现在庞大的生产体系。
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整个工业系统已经完成了向“战时状态”切换,民企变军工,工厂两班倒。
乌克兰在无人机这块还能跟上半步,但一旦拉长战线,比总量、比续航、比系统整合能力,差距一目了然。
俄军已经用事实告诉你:我能一次性发2000架无人机,覆盖你一整条防线,让你连判断主攻方向的时间都没有。
现代战争的走向,不是“谁更勇敢”,而是“谁更冷血地算账”。
弗洛伊丁没说出口的那句话,才最值得回味:俄罗斯不是靠军官的胆识赢的,而是靠工厂的螺丝赢的。
乌克兰想靠“爱国者”硬顶无人机潮,是一条越来越昂贵、越来越无解的路。
你觉得乌克兰还有胜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