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老乡说话向来软乎乎的,跟刚蒸好的棉花糖似的,但这片地界上偏出了个"军中吕布"

白夜的社会 2025-07-22 14:30:37

邢台老乡说话向来软乎乎的,跟刚蒸好的棉花糖似的,但这片地界上偏出了个"军中吕布"——吕俊生,光凭一把刺刀,愣是在战场上挑翻了27个日本鬼子,活脱脱把战场变成了自己的"个人秀场"。 1955年授衔那会儿,毛主席捧着厚厚一叠将帅名单翻来翻去,忽然抬头问:"那个斩杀27个鬼子的'小吕布'呢?名单上咋没他?"旁边人赶紧回话:"嗨,人家早回老家扛锄头去啦!" 这吕俊生,河北邢台人,天生一副"老天爷赏饭吃"的身板——一米九往上,站那儿跟座小山似的。十几岁时就能单手掀翻百斤重的磨盘,老乡们都说他是"吃生铁长大的"。年轻时在张家口到内蒙古一带当镖师,刀枪棍棒耍得比说书先生嘴里的英雄还溜,胳膊粗得能当别人的大腿,抡起拳头能把土墙砸个坑。 1937年冬天,抗战的炮声一响,他揣着把柴刀就去参军了,成了八路军129师的兵。刚到部队,战友们瞅着他这大块头,都直咂舌:"这哪是来当兵的,分明是来当'移动堡垒'的!" 真正让他出名的,是1938年山东夏津那场仗。当时部队跟日军在村外撞上了,对方人多枪好,我军子弹却快打光了。连长一咬牙:"拼刺刀!"全连趴在地上憋着力气,就等鬼子靠近。 日军刚挪到跟前,吕俊生跟脱缰的野马似的蹿出去,手里那支带刺刀的步枪在他手里跟玩具似的——刺过去像扎稻草人,挑起来像甩麻袋,砍下去像劈柴火,动作快得连成一道残影。他胳膊长,人家刺刀还没够着他,他的枪尖早戳到对方心窝子了。混乱里,他一个人硬是捅死27个鬼子,还顺手捡了15支步枪回来。 战后部队给他记了一等功,战友们私下里喊他"小吕布"——倒不是说他像吕布那样花哨,是说他冲起来跟三国猛将似的,一人能敌一个连。这名号在军中传开,可他自己跟没事人似的,别人夸他,他就挠挠头:"没啥,就是瞅着鬼子气不顺。" 往后在冀南、晋冀鲁豫打仗,他次次带头冲锋,拼刺刀跟玩似的,靠着这股"近身肉搏不要命"的劲儿,八年抗战里愣是拿了八次一等功。夏津那仗,他肩膀、腿被鬼子刺刀划得血糊糊的,愣是扛到结束才肯包扎;后来右腿被炮弹碎片炸伤,落下病根,走路一瘸一拐,可再上战场,他还是第一个往前冲。 解放后,组织把他调去军区后勤,在机械处、工业部干活。按说立了这么多汗马功劳,歇着也没人说啥,可他偏不——机关里最累的活,他抢着干;别人说"吕英雄您歇着",他摆摆手:"我这身子骨,闲不住。"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三百多个代表从几百万解放军里挑出来,他不仅在列,还排华北军区英模头一名,连中央领导人都接见过他。可没过几年,老伤找上门来,腿越来越不利索,他瞅着自己走路都打晃,琢磨着:"不能拖累部队。" 1954年底,他递了退役申请,字里行间透着实在:"腿不行了,冲不动了,别占着位置。"那会儿正赶上评军衔,按规矩,退役了就不算现役,自然没在名单上。知道这事的人都叹气:"这么个英雄,咋就没个将星呢?" 毛主席翻名单时发现少了他,也忍不住感慨。后来军委给了他副科级待遇,发了"八一勋章",每月给着抚恤,他才带着家人回了邢台老家。 回村后,他当民兵连长、党支部委员,瘸着腿领着老乡们开荒、修水渠,干起活来比小伙子还拼。有人劝他:"您是大英雄,歇着呗!"他摆摆手:"英雄也是农民出身,地不种会荒,人不干活会懒。"就这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普通庄稼汉没两样。 1970年,这位"没戴将军肩章的战神"走了。他这辈子,枪杆子硬,锄头把子也硬;战场上冲在最前,田埂上也走在最前。花名册上没他的名?没事,老百姓心里早给他刻了块碑,比任何军衔都沉。

0 阅读:0
白夜的社会

白夜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