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火箭军进行导弹发射实战演习,一枚导弹正要发射时,突然被一名普通士兵叫

古木过去 2025-07-22 14:07:47

2016年,火箭军进行导弹发射实战演习,一枚导弹正要发射时,突然被一名普通士兵叫停:“声音不对劲,这枚导弹有问题,不能发射!” 副连长记得第一次看见《导弹概述》教材时,看到作者名字还是有些吃惊,因为王忠心不过是部队里一位普通的老班长,学历也没多高。 但部队里的人谁都知道,王忠心管导弹设备的事情有一套,他不仅教材能写得头头是道,带出来的骨干也都说他讲得清楚明白。 平常在训练场上,王忠心没什么高大上的架势,说起故障和操作总是简单直白。 他技术特别硬,哪怕没有讲义和教案,那些结构复杂的电路图、气路布局,他能靠记忆讲出来。大家谁有技术难题都会找他,只要听他说几句,问题往往就能找到头绪。 2016年那次演习,导弹发射前,一切流程都已走完,仪器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副连长自信满满准备下达发射指令,他相信机器不会骗人。 但就在大家屏息等待的一刻,王忠心突然站了出来,说导弹有杂音,让所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 空气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心里都悬着,这种时候出岔子谁都害怕。副连长赶紧调出所有数据检查,怎么查都是正常,心里就有些不服气。 可王忠心没动摇,他戴上监听耳麦,眉头紧锁地捣鼓了一阵,最后把问题点到了某个具体模块。 没多久,故障真的被找了出来,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问题竟然是考核组专门预设的隐蔽小毛病,平时根本发现不了。 大家一下子恍然大悟,副连长原本以为仪器是不会出错的,结果全靠王忠心的耳朵在关键时刻救了一场大乱子。 导弹最终精准发射,旅领导专门下来夸了王忠心一番。老班长没怎么表态,只是笑了笑。 这件事情让许多人都反思,仪器再先进,也代替不了人该有的判断和直觉,特别是在那种紧要关头。 副连长后来回过头来学那本教材,更觉得这书写得有内容,而且正是王忠心写的。这才真正明白,数据好归数据好,人的经验才是真的底气。 技术得跑在前头,人也得琢磨在后面,把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关键时刻才能顶得上用场。 现在科技越来越智能,机器越做越厉害,但机器到底没有人那点临场的细腻和勇气。 像王忠心这样的人,靠的不是书上学的理论,靠的是几十年摸爬滚打的积累,一点点练出来的本事。 如果说智能设备让工作变得省劲,那么人的经验和直觉是在关键时刻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技术再牛,也要靠人和局面贴合起来,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王忠心用自己的坚守和技术告诉身边所有人,无论武器系统多先进,人始终在最关键的位置。许多细节只有一直干、一直学,才能一点点积累出来。这种本事,光靠仪器是取代不了的。 现代化的进步值得追求,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同样不容忽视。王忠心的故事,是对每一个靠技术吃饭的人最好的提醒。 真正到了一锤定音的时刻,人的冷静和专业,才是最稳妥的“保险丝”。

0 阅读:70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