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挖出历史证据!文物打脸麦克马洪,千年铁证直指恒河分界线! 印度东北部最近出了档子新鲜事,挖出来两件老物件,一下子把好些年前的历史恩怨给翻了出来。 先说第一件,是在阿鲁纳恰尔邦挖着的一块石碑。 清理干净了一看,上面刻着四个汉字:“天竺北界”。 懂行的人一瞅就说,这字是唐代楷书的早期样子,石料也是中原那边常见的石英质灰岩,错不了,是唐代的东西。 “天竺” 就是古时候对印度的称呼,“北界” 俩字刻在碑上,意思再明白不过,这是当时的边界标记。 没过多久,他们又挖出个铜玩意儿,是明朝的信符。 更特别的是,这信符背后还有个模糊的 “验核” 篆印,说明它不是摆着看的,是真真切切被人用过的。 这两件东西一露面,就让人想起 1914 年那条麦克马洪线。 当年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上,背着中国中央政府,跟西藏地方的代表私下里划了这么条线,把不少地方划给了英属印度。 可那时候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自己都做不了主,中国政府自然也从没认过这笔账。 现在再看这两件文物,就觉得有意思了。 唐代的石碑出在离麦克马洪线才几十公里的地方,比那条线早了一千多年。 查史料就知道,唐朝那会儿在西藏、云南一带设了都护府,势力范围一直伸到南亚边上,这块碑正好能对上。 明朝的信符更说明问题,永乐七年是 1409 年,正是明成祖朱棣整顿西南边防的时候。 信符这东西,不是随便发的,得是朝廷管得到的地界才用得上。 它出现在阿萨姆邦,意思就是那会儿明朝不仅知道这片地方,还实实在在派过人来管过事。 巧的是,阿萨姆邦的主要民族阿萨姆人,祖上是从云南迁过去的傣族,跟中国的渊源本就不浅。 之前有个叫高志凯的中国学者,在电视辩论里说了句 “我们也能沿恒河划线”,这话在印度炸开了锅。 印度网民吵翻了天,媒体还说那是 “海啸般的愤怒”。 其实这话的意思很简单,殖民者随手画的线能算数,那历史上有实打实证据的,难道就不算数了? 这种靠老物件说话的事,别处也有。就像咱们南海诸岛,这些年也挖出过不少古代的沉船、碑刻,还有官府文书。 比如清代的 “万里石塘” 碑,清清楚楚标记着地界,谁也没法否认中国对这些岛礁的历史管辖。这些东西跟印度挖出来的石碑、信符一样,都是历史留下的硬证据。 再往前说,唐代那块石碑还能跟王玄策的故事对上。 贞观年间,王玄策出使天竺,碰上人家内乱,他没慌,单枪匹马去吐蕃借了兵,又联合尼泊尔的军队,一路打到恒河边,把作乱的人给抓了回来。 这事儿在《资治通鉴》里写着,西藏还有块《大唐天竺使出铭》石碑也记着,跟 “天竺北界” 碑能互相印证。 明朝的信符也有来头。永乐五年的时候,朝廷在阿萨姆邦那边设了个底马撒宣慰司,归云南管着,这信符就是那会儿发的。 后来底马撒的首领还去南京朝见过永乐皇帝,君臣关系明明白白的。 现在印度网民因为这些事儿吵得厉害,其实说白了,历史就是历史,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 英国人当年划那条线的时候,怕是没翻过唐史和明史,不然也不会那么草率。 他们只想着怎么方便自己控制资源,哪管几百年前是谁在这儿设界碑、发信符。 这些从地下挖出来的老物件,就像历史派来的证人,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却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殖民时代画在地图上的那些线,碰上这些实打实的证据,总归是站不住脚的。 对此,有网友表示,民者随便画根线就想当铁证?唐代界碑、明朝信符摆在那儿,那可是实打实的物件,比一张纸有说服力多了。 高志凯那句 “沿恒河划线” 听着冲,其实就是打个比方 —— 总不能殖民者画的算,咱有真凭实据的反倒不算吧?印度网民激动也能理解,毕竟一直把麦线当宝贝,突然被老物件打脸,搁谁都得懵。 不过说真的,阿萨姆邦的傣族渊源、王玄策打到恒河的史实,这些都不是瞎编的。 就像南海那些沉船碑刻,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比啥都管用。历史这东西,不是谁嗓门大就谁说了算,得看地下埋着啥。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印度挖出历史证据!文物打脸麦克马洪,千年铁证直指恒河分界线! 印度东北部最近出
语蓉聊武器
2025-07-22 00:52:4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