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鸳鸯,乾隆不解地问侍从是什么东西,侍从硬着头皮演示了裤子的用法,羞得乾隆满脸通红,当时就大发雷霆:“不知羞耻!”下令严惩王亶望。
(信源:澎湃新闻——《官绅的荷包》:雍乾时期的贪腐大案及“抄家”故事;《清史稿》)
1782年,北京紫禁城内,乾隆帝站在库房前,盯着堆积如山的抄家财物,眉头紧锁。侍卫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奇物:一条裤子,四条腿,上面绣满鸳鸯,针脚细密,色彩艳丽。乾隆一脸疑惑:“这是何物?”侍卫硬着头皮,结结巴巴地演示了一番,脸涨得通红。
乾隆看完,气得拍案而起,骂道:“不知羞耻!”当即下令严惩罪魁祸首——王亶望。这条荒唐的“鸳鸯裤”成了压垮这位清朝巨贪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揭开了一桩震惊朝野的贪腐大案。究竟是什么样的贪官,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挑战皇帝底线?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甘肃,1774年的秋天,风沙漫天,兰州城外的老百姓还在为下一顿饭发愁。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新上任的布政使王亶望却踌躇满志。他是山西临汾人,父亲王师曾任江苏巡抚,以清廉著称,堪称清朝官场标杆。1750年,王亶望中举人,靠着家里的财力和父亲的名声,他没走科举正途,而是花钱捐了个知县,开启了仕途。
早年在甘肃山丹县,他修城墙、抓盗匪,颇受百姓好评。后来调到皋兰县、云南武定府、宁夏府,政绩都不差。乾隆对他颇为赏识,认为他是“清官之后,必有家风”。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能臣”到甘肃布政使任上后,彻底变了味儿。
王亶望上任半年,就上奏朝廷,称甘肃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建议重开“捐监”制度——让富户捐粮换取国子监监生资格,既充实粮仓,又缓解灾情。表面看,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主意,乾隆也点头同意,但暗地里,王亶望却玩起了花样。他把捐粮改成捐银,每人收55两白银,谎称用银子买粮赈灾。实际上,粮仓空空如也,银子全进了他和同伙的腰包。
为了圆谎,他联合陕甘总督勒尔谨,编造甘肃“商旅繁荣,富户云集”的假象,称捐监人数激增,半年就收到82万石粮食。乾隆虽有疑虑,但忙于金川战事,无暇深究,只批示:“勉力妥办。”这一句,成了王亶望的护身符。他胆子越来越大,谎报的数字也越来越离谱,到1777年,三年内上报捐粮600多万石,相当于甘肃全年赋税的七八倍!赈灾款更是被他和同伙瓜分得干干净净。
1777年,王亶望因“政绩突出”被调任浙江巡抚,这可是个肥差,富庶的江南让他如鱼得水。他在杭州大建豪宅,蓄养姬妾40余人,个个貌美如花,生活奢靡得像个土皇帝。据《清稗类钞》记载他甚至养了一群肥驴,爱吃驴肉丝时,直接从活驴身上割肉,残忍至极。家里收藏的古玩字画堆积如山,他还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摆出一副文化人的派头,掩盖内心的贪婪。
可纸包不住火。1781年,大学士阿桂奉命检查浙江海塘工程,发现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贪污公款,顺藤摸瓜,查到王亶望头上。同年,甘肃河州爆发苏四十三起义,乾隆派阿桂和户部尚书和珅前去平叛。两人行军途中却遇到大雨,道路泥泞,根本无法前进。阿桂上奏:“甘肃连日阴雨。”乾隆一愣:王亶望不是年年报旱灾吗?怎么现在又下大雨?这一矛盾让乾隆起了疑心,决定彻查。
钦差大臣杨魁被派往浙江,会同巡抚陈辉祖严审王亶望。陈辉祖本是乾隆信任的官员,却也被曝出与王亶望勾结,私换抄家财物,贪污黄金800两。调查深入,甘肃官场的黑幕彻底暴露:从总督勒尔谨到州县小吏,几乎全被王亶望拉下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贪腐网络。赈灾款、捐监银两,总计1500余万两,相当于清朝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绝大部分被瓜分。
1782年,抄家行动在浙江和甘肃同时展开。王亶望的豪宅被翻了个底朝天,金银珠宝、田产房契、古玩字画堆满库房,估值300万两白银。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条四条腿的“鸳鸯裤”。据史料记载,这裤子是王亶望为与姬妾嬉戏特制的淫具,设计荒唐,绣工精美,堪称“奇耻大辱”。乾隆看到侍卫演示用法,气得脸红脖子粗,当场下令将王亶望斩首示众,勒尔谨赐自尽,继任布政使王廷赞绞刑。
甘肃冒赈案震惊朝野,乾隆本想借此杀鸡儆猴,整顿官场。然而,捐监制度的漏洞、官场上下勾结的潜规则,以及监督机制的形同虚设,让贪腐屡禁不止。据《清代吏治得失研究》统计,乾隆朝贪污案件数量居清代之首,涉及金额动辄千万两。
王亶望案暴露了清朝官场“以钱开路”的痼疾,也反映了乾隆晚年对官吏监管的松懈。他虽严惩贪官,却未能从制度上根治问题,类似案件在和珅等人的时代依然层出不穷。
这场大案不仅毁了王亶望,也牵连了无数官员家庭。甘肃百姓并未因捐监政策得益,反而因官吏盘剥雪上加霜。那条“鸳鸯裤”虽成了笑柄,却也提醒后人:权力若无约束,贪欲便如洪水,吞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