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歼-10这样的先进战斗机生产线直接“打包”送给好兄弟巴基斯坦?这想法背后是深厚的情谊,但现实骨感得很——并非不愿,实不能也。核心原因很简单: 给了,也玩不转。 把生产线送过去,巴方现阶段最多能做到高级“组装工”。最硬核的“心脏”(发动机)和“大脑”(先进雷达航电系统)技术,岂是有了图纸和机器就能马上吃透的?这就像富士康组装了无数代顶级iPhone,核心技术如A系列芯片和iOS系统,苹果依然牢牢握在掌心,代工厂难以企及。没有深厚的工业根基和长期的研发积累,关键技术壁垒根本无法跨越。 再看看巴基斯坦当下的工业实力:它甚至落后于二十年前的中国水准。 要知道,我们自身工业化的腾飞,是一步一个脚印、耗尽汗水才实现的。即便是在二十年前,我们的基础也不算雄厚——想象一下,即使当年美国人倾囊相授、手把手教,我们也绝不可能在那时造出F-22!技术断层犹如天堑。 等巴方未来经过不懈努力,可能初步掌握了仿制“当下”这一代技术的能力时,我们前沿研发的步伐不会停歇。 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规模,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届时,我们的主力战机恐怕早已进化两代以上,拉开了更大的代差。巴方拼尽全力追赶的,可能已是我们将要淘汰或出口的上一代技术。 说白了,这不是愿不愿意给的问题,而是给出去能否真正生效、能否帮助巴方实现本质提升的问题。 工业实力的鸿沟,不是靠单纯转移一条生产线就能填平。我们珍视中巴友谊,在军工合作上也一直尽力而为。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适应当前能力的装备和技术合作,比“揠苗助长”式地输出远超对方消化能力的顶尖生产线,才是真正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支持之道。 归根结底,硬核技术只能靠自力更生打出来,我们走过的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歼-10的生产线不能打包交给巴基斯坦?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即便将生产线交付
【1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