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阎学通:“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这爱国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

古木过去 2025-07-19 12:43:56

清华教授阎学通:“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这爱国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岳飞他妈妈在他背后刻了四个字,他就能打仗了?如果他妈妈不刻字的话他就不往死里打了吗?这跟刻字有什么关系?” 这话一说出来,让不少人都觉得刺耳。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爱国,是靠天生,还是后天的引导? 其实,每个人对“祖国”的感觉都不是凭空就有的。 很多在国外长大的华裔,虽然有着中国血统,但如果从小没听过家乡的故事,没沾过中国的文化,那种家国情怀其实很淡。 血统可能让他们长得像中国人,可对中国的认同感却要靠耳濡目染,一点点建立起来。 岳飞所处的年代,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时代和环境本身就在教人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家园。 岳母的“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不只是简单的刺字,更是把一家老小的希望和牵挂烙在了孩子的心上。 谁都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可爱国要变成心里的坚持,必须靠家庭、社会、历史的滋养。 所以教育的作用不止是教会孩子历史书上的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为啥今天我们能过上和平日子。 虎门销烟、甲午海战这些内容,讲出来不是为了考试,是让人知道苦难和牺牲换来什么。没有这些故事,很多东西会模糊掉。 有人觉得那些读书多、见识广的大学生,不用再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他们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但读书再多的人,也能受环境和舆论影响。 中国的科技老前辈们,不少人本可以在国外过得很好,但最终放下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国吃苦。 他们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心里有家国情怀,这不是一朝一夕自发生出来的,而是从小到大都在“补钙”。 日本占领东北那会儿,推行“奴化教育”,让中国孩子学日语、拜神社,不就是想从思想上拔掉根吗? 想把“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直接清除干净。这说明要让民族精神留在血脉,好的教育少不了。 说到底,爱国是什么?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变成烈士,而是让人在面对复杂社会、面对选择时不迷失自我,知道自己跟国家的命运连着。 家庭在小处叮咛,学校在书本里讲述,社会通过新闻与活动去强化,这种传递能让爱国从一个抽象的大词,变成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 历史不是束缚,也不是教条,而是照进现实的光。中国曾经被列强欺辱的时候,就是因为人心散了,才一盘散沙。 所以,“爱国不用教”这个说法听着简单,但绝大多数时候都站不住脚。教育不是无关紧要的口号,而是真正提醒大家不忘来时路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站在边疆的哨兵,还是奋战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坚持,靠的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被代代相传的信念在支撑。 讲好祖先的故事、传承民族的记忆,不只是维护一种情感,更让一个民族在世界大潮中不丢方向。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2025-07-20 08:58

这教授大概受西方国家影响太深了吧??为什么不讲爱国教育??若国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了那这个样是什么样的人呢??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