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绝对不能被毁灭!1946年,美国人在发明电脑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要把汉字打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18 22:46:29

汉字绝对不能被毁灭!1946 年,美国人在发明电脑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要把汉字打出来,一见内存才几个 KB,中国专家便乐呵呵地说了句:瞧好了! 那时的 ENIAC 计算机像间小屋子,内存只有几 KB,连英文单词都得拆成二进制码塞进去。 西方工程师看着横平竖直的汉字直摇头:“这象形文字太复杂,数字时代容不下它。” 甚至有学者断言:“汉字若不拼音化,早晚被电脑淘汰。” 这话像根刺,扎在 1970 年代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会议室里。 当第一批进口计算机运抵北京,屏幕上跳动的全是 ABC,连 “中国” 两个字都打不出来。 档案员只能先用英文记 “Zhongguo”,再在旁边手写汉字,活像给文明加了道枷锁。 1975 年的郑州,34 岁的王永民攥着 3000 元科研经费,在废品站淘了台旧打字机。 他把两万多个常用汉字写在卡片上,铺满整个房间,白天盯着卡片琢磨 “木”“林”“森” 的关联,晚上翻《说文解字》找 “六书” 规律。 妻子说他 “魔怔了”,凌晨三点还在墙上画横道竖道,铅笔头磨秃了几十根。那时的难题明摆着: 英文 26 个字母能拼出所有单词,可汉字有十万之众,每个字都像幅小画,怎么塞进键盘? 有人试过给每个汉字编个数字,结果码表比字典还厚,输入一个字得按七八下键,比手写还慢。 转机藏在 “拆字” 里。王永民发现,90% 的汉字都能拆成 “偏旁部首”,就像 “河” 是 “氵” 加 “可”,“解” 是 “角”“刀”“牛”。 他把这些部件归成 25 类,对应到键盘的 25 个字母上,再用 “横竖撇捺折” 五种笔画定顺序 —— 就像用乐高积木拼造型,再复杂的字,拆成几块就能码进键盘。 这个过程熬白了他的头发:为验证 “‘赢’字拆成‘亡口月贝凡’是否合理”,他翻遍《康熙字典》找佐证。 为让 “重” 和 “出” 不撞码,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最终用 “识别码” 巧妙区分。 1983 年,当他在机器上敲出 “中华” 二字,整个实验室的人都红了眼 —— 这两个字,背后是 5 年、1825 个日夜的死磕。 五笔输入法的横空出世,像给汉字装了 “数字引擎”。它每分钟能输 200 字,比当时最快的英文输入还快 30%。 连 IBM 工程师都带着录音机来偷师,回去后在报告里写:“中国人用 25 个键,驯服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 但真正的突破不止于此:1979 年,王选在北大的实验室里,用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跳出铅字印刷的桎梏,分辨率达到每英寸 300 线,比西方的电子排版清晰三倍。 1985 年,深圳的工程师们给打字机装上 “词组联想” 功能,敲 “中” 字,屏幕自动跳出 “中国”“中央”,把输入效率又提了一档。 那些年的突破,藏在无数细节里。王永民为了让农民也能用五笔,跑到河南农村教老乡认 “字根表”,把 “宀” 叫 “宝盖头”,把 “辶” 叫 “走之底”。 王选团队为了压缩汉字库容量,发明 “轮廓描述法”,一个字的信息量从 2000 字节压到 500 字节,刚好塞进早期电脑的内存。 1987 年,当中国第一台汉字电脑 “长城 0520” 下线,键盘上除了字母,还多了 “汉字 / 英文” 切换键,这个小小的按键,像在宣告:汉字不仅能进电脑,还要活得漂亮。 如今的年轻人刷手机时敲的拼音,其实藏着当年的智慧。 1990 年代,拼音输入法曾因 “简单易学” 挑战五笔,但它的底层逻辑,仍是王永民们验证过的 “汉字可编码” 原理 —— 只是把 “拆字根” 换成了 “拼读音”。 更妙的是语音输入,手机能听懂 “尴尬”“饕餮” 这些难写字,靠的是后台百万级汉字数据库,而这数据库的源头,正是 1980 年代专家们一笔一划录入的字库。 有人说,五笔输入法现在用的人少了。但在银行、档案馆,那些每分钟敲 180 字的录入员,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的节奏,仍是王永民当年定的 “字根韵律”。 更别说手机里的手写输入,能识别连笔、潦草字,靠的是对汉字结构的深度理解,这份理解,最早就来自那间郑州旧工作室里的两万张卡片。 1946 年那句 “瞧好了”,如今有了最响亮的回应:在 ChatGPT 能写中文诗的时代,在元宇宙里用汉字交流的时代,汉字不仅没被毁灭,反而在数字世界里长出了新的枝芽。 这大概就是文明的力量 —— 它从不怕技术挑战,只会借着技术的风,飞得更远。 参考来源:《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王永民访谈录、1984年《人民日报》

0 阅读:4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