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会议上,一位省里的官员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对陈忠实说:“陈主席啊,《白

可爱多马力 2025-07-18 13:14:22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省里的官员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对陈忠实说:“陈主席啊,《白鹿原》写完你咋就不写啦?要体验生活、深入群众嘛!” 没想到陈忠实回了一句脆生生的:“你懂个锤子。” 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自尊,更是他为了文学,拼上性命的倔强。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有时候,看似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其实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很多人不知道,《白鹿原》是陈忠实熬着寂寞、抗着贫穷、一笔一笔“写命”写出来的。 时间回到1985年,那一年,路遥写完了《平凡世界》的大纲;贾平凹也构思了“商州系列”,两年后推出了《浮躁》。而当时年纪最大的陈忠实,却还没有一部真正“叫得响”的作品。 他心里不是滋味。看着好友们一一交出代表作,他也暗下决心:我也要写出一本垫棺之作。 1986年,他回到家跟妻子说:“我要辞职写书。” 妻子一听急了:“要是写了没人要呢?不发表咋办?” 那时他工资才150块,还得供孩子上学,家里一贫如洗。可陈忠实就像铁了心一样,说:“要是没人要,我就去养鸡!” 说完这句话,他真就辞职了,离开城市,回到乡下的一间土屋里,开始闭门写作。 1988年4月1日,农历二月十五,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句话: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一写,就是整整四年。他几乎与世隔绝,不出门,不应酬,不打扰别人,也不让别人打扰自己。 在那段岁月里,他唯一的对话对象,就是稿纸上的人物;他唯一的社交,就是和文字之间的孤独缠斗。 他说:“我喜欢文学一辈子,如果到临死时,没有一本能垫棺材做枕的书,我会觉得这辈子白活了!” 1992年,《白鹿原》完成初稿。他激动地拿去请教陕西著名评论家李星,李星看完后激动得拍大腿:“咱把事儿弄成了!” 李星还大胆预言了三件事: 一是你不用找评论家,他们会主动来找你; 二是十年之内没人能超越你; 三是你这本书肯定能拿茅盾文学奖。果然如此!1993年6月,《白鹿原》一出版,立马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仅仅四个月内就加印七次,销量超过56万册。 而陈忠实,也凭借这本书狂赚455万元版税,还上榜“2006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列第十三。他兴奋地对妻子说:“我们不用养鸡了!” 然而,《白鹿原》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它虽然入围茅盾文学奖,但却差点被刷下来。 理由只有一个:书里“男女描写太露骨”! 初审时,协作书记翟泰丰质问:“这种东西,有什么好?怎么能入选?” 终审时,何启治也说:“田小娥这个角色虽然写得成功,但描写太直接,建议删掉五万字。” 田小娥,是陈忠实笔下最具争议的人物。她看似放荡,却又未泯人性,是一个照出男权社会伪善的镜子。 白嘉轩的高傲、鹿三的偏执、白孝文的虚伪、鹿子霖的肮脏……都在她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映照。 陈忠实说:“我不想回避、不想遮掩,人性就该是赤裸裸地写出来。” 可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不遮掩”被视为低俗。所以,《白鹿原》一再被卡,从1995年拖到了1997年,才终于获奖。 为了让作品顺利出版,他忍痛删掉了近10%的内容。虽然心中有遗憾,但他一直坚信,只要作品活下来了,总有一天能还它一个完整。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病逝于西安。那天,遗体告别仪式上,他脖子下枕着的,就是《白鹿原》。 他说过:“我要一本垫棺之书。”他做到了。 《白鹿原》还在,读者还在。 一位网友在他去世后写道:“我们为什么哀悼陈忠实?不仅是因为《白鹿原》写得好,更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浮躁的年代,严肃文学也能穿透人心。” 著名学者范曾也评价道:“此书可与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比肩。” 这本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只是写了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更写尽了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沉浮与人性。 其中的亲情、仇恨、欲望、挣扎、毁灭与救赎,每一段都能让人陷入深思。书中人物一个个仿佛就站在你面前,喜怒哀乐皆历历在目。 而如今,《白鹿原》无删减完整版也终于面世。完整的内容,更能让人读懂那个时代,那个土地,以及我们民族的隐痛与尊严。 39.8块钱,你可以买一本书;但这本书里,藏着的却是一整个时代的真实。 如果你想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渭河平原,想认识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那这本《白鹿原》,你一定不能错过。 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白鹿原》未删减 陈忠实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可爱多马力

可爱多马力

可爱多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