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

韫晓生 2025-07-17 16:05:52

[太阳]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信息来源:青海日报——青海一条鱼: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   在中国的青海湖,超过十万吨的湟鱼在这里生息繁衍。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按青海近六百万的人口算,每人能分到好几千斤,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肉吃。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鱼根本不怕人,甚至乐于和游客互动。   它们肉质肥美,还没有鳞片,刺也少得可怜,可以说是淡水鱼里的极品。按理说,中国人向来不缺对吃的热情和智慧,连毛鸡蛋、昆虫都能端上餐桌,面对这种送到嘴边的美味,当地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答案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与信仰之中。对于世居于此的藏族等少数民族来说,青海湖并非普通的“西海”,而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圣湖。湖里的湟鱼,自然也就成了承载信仰的“神鱼”。在他们看来,吃鱼是对祖宗神灵的大不敬。   这种观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流传千年的水葬习俗。当地人死后有天葬、水葬等多种方式。许多老人离世后,遗体会被送入青海湖,回归天地。当地人相信,湟鱼会以先人的遗骸为食,鱼的身体里也流淌着祖先的印记。   有了这层情感和伦理的联结,吃鱼简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再加上古代青海湖地区战事频繁,无数阵亡将士的尸骨也被投入湖中,由湟鱼“收殓”。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共同铸就了当地人不食湟鱼的传统。   可是这份古老的敬畏在近代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曾经的“神鱼”一度变成了“救命鱼”,甚至是商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湟鱼成了人们果腹的主要蛋白质来源,遭到了疯狂捕捞。到了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大潮涌来,湟鱼身价倍增,更是引来了无孔不入的盗捕。   问题在于,湟鱼在高原高寒的咸水湖里生长得极其缓慢,十年才能长一斤肉,繁殖能力也相当脆弱。这样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无异于一场生态灾难。到了2002年,湖里的湟鱼资源量锐减至不足2600吨,被正式列为濒危物种,警钟彻响。   眼看这高原的精灵就要在自己的母亲湖里消失,浩大的保卫战终于打响。青海省先是实施“封湖育鱼”,接着在2002年启动了更严格的“零捕捞”政策,对盗捕行为予以重拳打击。科研人员也在奋力追赶,动用技术手段进行人工干预。   在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整体好转,水位回升,湿地扩大。而湟鱼的种群数量,也从最低谷的不足3000吨,奇迹般地恢复到超过10万吨,短短十几年增长了四十多倍。   这背后也离不开当地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沿湖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救援队,在洄游季帮助受困的湟鱼越过障碍。一位救援队长的外公曾是打鱼的好手,而他现在却成了护鱼的先锋。这正是“曾经鱼救人,如今人救鱼”的生动写照。   不过现在还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湟鱼的恢复之路依然面临挑战。虽然数量可观,但距离历史峰值仍有不小的差距,国际公认至少要恢复到原始蕴藏量的50%才能考虑适度开发。   湟鱼是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它连接着水、草、鸟,有效净化着水体。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青海湖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气候调节与生态安全。保护湟鱼不只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守护一个脆弱而重要的高原生态系统。   这条鱼的命运,照出了我们与自然相处方式的变迁。从敬畏,到索取,再到保护与共生,这场生态史诗的续写,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持续的关注和付出。这条承载着文化、历史与生态价值的鱼,它的未来,其实就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

0 阅读:8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