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医科大学发生的一件事,在高校圈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一位在该校工作的

椎名社会 2025-07-17 01:41:02

最近,重庆医科大学发生的一件事,在高校圈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一位在该校工作的内部人士透露,他们学院最近一口气招了十个新博士。

看看这些新人的来头:三个毕业于顶尖的华西(通常指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另外七个里,有五个来自江浙沪地区的名牌大学,一个来自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还有一个来自天津医科大学。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十位博士,无论是本科(第一学历)还是博士毕业(最后学历),清一色都来自“双一流”高校或者“985”名校。

这个名单一出来,大家发现一个有点尴尬的现实:连重庆医科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毕业生,这次都没能符合母校的招聘门槛。

换句话说,重医这次招人,一个本校的博士都没要,全是从外面更知名的大学“挖”来的。

这个例子,其实折射了当前国内高校招聘教师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学历爬梯赛”或者“层层加码”:

二本院校: 招老师,基本要求至少得是一本及以上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二本院校自己的博士?往往连门槛都够不着。

一本院校: 招老师,眼光就更高了,普遍要求应聘者得是“985”高校或者“双一流”大学的博士。普通一本大学的博士,想进好点的一本院校,难度已经很大。

“985”、“双一流”顶尖院校: 到了这个层次,招聘标准更是水涨船高。

很多顶尖大学,对直接从国内其他高校毕业的博士(哪怕是国内顶尖的“985”同行)兴趣不大。

它们更倾向于把目光投向海外,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海外名校毕业的归国人才,而且通常要求这些海外名校在全球知名的大学排行榜(如QS)上位列前50名。

但这还没完。顶尖高校的要求远不止一张海外名校的文凭。

它们通常还有一系列更苛刻的条件:

年龄限制: 普遍要求应聘者年轻,很多岗位明确要求博士毕业时年龄不超过35岁。超过这个年龄线,机会就渺茫了。

学术成果: 要求应聘者在读博期间或博士后阶段有重量级的学术成果发表,也就是俗称的“大文章”(通常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

研究经历: 需要证明参与过前沿的研究课题,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考核压力: 即使成功入职,也不是进了“保险箱”。很多学校实行严格的“非升即走”制度,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在短短几年内(常见的是三年)必须产出新的、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论文、项目等)。如果到期考核不合格,就得离开。

这种从二本到顶尖高校,招聘标准逐级大幅提高的现象,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学历鄙视链”和不断抬高的门槛。

每一层级的学校,似乎都在努力招聘比自己层级更高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果就是,博士毕业生们面临的求职压力空前巨大。

普通大学的博士,想进好点的一本都困难;国内顶尖“985”的博士,想留本校或进同级别学校,也面临海外名校博士的强力竞争;而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回国想进顶尖高校,也得面临年龄、成果和严苛考核期的多重挑战。

这种“层层加码”、“各自调高档次”的竞争环境,正是导致当前博士群体普遍感到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博本身已经是一条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的长路,毕业时却发现求职的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苛刻,甚至很多自己母校的门槛都够不上了。

重庆医科大学这次招聘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缩影。

它清楚地告诉人们:在高校尤其是较好高校谋得一个教职,博士文凭只是起点,你的“出身”(毕业院校层次)、年龄、已有成果和未来的潜力,都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筛选。

这种竞争态势下,博士们的焦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0 阅读:690

评论列表

manuel

manuel

3
2025-07-17 18:42

导致学术的近亲繁殖,很有必要!

manuel

manuel

3
2025-07-17 18:42

防止学术的近亲繁殖,是有必要的

用户10xxx71

用户10xxx71

1
2025-07-17 07:36

校长及书记估计是那几个学校之一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

椎名社会

椎名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