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袁崇焕争议更大的明末统帅!熊廷弼辽东柱石,为何传首九边? 1625年秋,

肖龙奇闻 2025-07-16 23:22:23

比袁崇焕争议更大的明末统帅!熊廷弼辽东柱石,为何传首九边? 1625年秋,熊廷弼的头颅被装上囚车,发往九座边关。当押送队伍经过宁远城时,守将袁崇焕突然提笔疾书——他写下的战报内容,竟预言了大明灭亡 萨尔浒惨败后,为啥只有他敢去辽东? 1619年萨尔浒那场大仗,明朝大军输得那叫一个惨,辽东防线一下子就跟筛子似的。开原、铁岭接连丢了,辽东巡抚袁应泰点火把自己烧死了,连沈阳、辽阳这样的重镇也守不住。这才两年工夫,后金的骑兵就快打到辽河边上了。 熊廷弼这人啊,真是条硬汉。萨尔浒那会儿,辽东乱成一锅粥,谁去谁倒霉——朝廷里的大佬们躲都躲不及,生怕背锅。可老熊二话不说就顶上了。为啥他敢去?其实不是他傻大胆,人家心里有谱:辽东这地方,明朝的兵早烂透了,将领们贪生怕死,士兵们饿得拿不动刀。熊廷弼一上任,立马动手整顿,查贪官、练新军、修堡垒。他还搞了个“守辽以固”的方略,说白了就是先稳住阵脚,别急着跟后金死磕。你想啊,萨尔浒惨败不就是因为分兵冒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吗?熊廷弼这招稳扎稳打,真管用:不出一年,辽东防线就缓过劲儿来,后金骑兵再也不敢随便过辽河了。老百姓都叫他“辽东柱石”,不是吹的,他硬生生把快垮的摊子撑住了。 可好景不长,朝廷那帮人开始作妖了。熊廷弼在辽东干得风生水起,北京城里却有人眼红——文官集团和太监魏忠贤一伙儿,整天嚼舌根,说他“畏敌如虎”“浪费军饷”。这帮人懂啥打仗?辽东天寒地冻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熊廷弼求朝廷拨点粮饷,结果呢?钱粮没来,弹劾的奏折倒是一箩筐。1621年,朝廷硬把他撤了,换上个不懂军事的王化贞。这下可好,王化贞瞎指挥,非要主动出击,结果广宁一战大败,辽东又丢了。熊廷弼被牵连下狱,最后落了个“传首九边”的惨剧——脑袋被砍下来,游街示众,说是“以儆效尤”。你想想,这不是冤大头吗?真正该砍头的,是北京城里那些指手画脚的昏官! 这里头藏着明朝灭亡的大祸根:政治腐败吃掉了忠臣良将。熊廷弼的悲剧,根本不是他打仗不行,而是整个体制烂透了。朝廷上下只顾争权夺利,谁管前线死活?萨尔浒后只有他敢去辽东,恰恰说明别人都精得很——去了干好了,功劳是别人的;干砸了,脑袋就得搬家。熊廷弼太耿直,以为靠本事就能救国,结果呢?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传首九边那会儿,袁崇焕在宁远城写下战报,预言大明灭亡,不是瞎猜。老袁亲眼看着熊廷弼的下场,心里门清:明朝这么折腾下去,迟早完蛋。熊廷弼一死,辽东再没人镇得住,后金势力疯长,埋下了十几年后清军入关的祸根。 话说回来,熊廷弼比袁崇焕争议更大,为啥?老袁好歹风光过一阵,后来才被凌迟;熊廷弼呢,从头到尾被朝廷当替罪羊。可细品品,熊廷弼的战略眼光更毒——他早看出明朝该“固守待变”,别瞎折腾。要是朝廷听他的,稳守辽东,耗死后金,历史可能改写。结果呢?昏君奸臣联手,把栋梁之材砍了头。这不是蠢,是坏!明朝灭亡的种子,早在这会儿就埋下了。熊廷弼传首九边,表面上吓唬边关将士,实则寒了天下人的心。谁还敢为大明卖命?一帮蛀虫把江山啃光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半月方塘

半月方塘

1
2025-07-17 05:43

政治不成熟,没有派别,就不要走到政治漩涡中心去,顶不住的

猜你喜欢

肖龙奇闻

肖龙奇闻

人世风波不断,体味片刻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