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蒙擒杀关羽,历史评价却极低? 吕蒙,字子明,178年出生于汝南富陂,家境

肖龙奇闻 2025-07-19 19:09:18

为什么吕蒙擒杀关羽,历史评价却极低? 吕蒙,字子明,178年出生于汝南富陂,家境贫寒,没读过多少书。少年时,他随姐夫邓当投奔孙策,十五岁就踏入军营,靠一腔热血和胆识崭露头角。早年在江东作战,他勇猛异常,曾因怒斩嘲笑者而险被处死,幸得孙策赏识,留其效力。邓当死后,吕蒙接管其部队,驻守江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赤壁之战前,他作为先锋,率部冲锋,亲手斩杀黄祖部将陈就,为东吴立下大功,获封横野中郎将。 合肥之战中,魏军来势汹汹,吕蒙率部死守,指挥若定,掩护孙权撤退,战后被封为虎威将军。孙权见他虽勇猛但学识不足,劝他多读书。吕蒙从此发奋,夜以继日研读兵书和史籍,学问大进。鲁肃探访时,见他引经据典,谈吐不凡,惊叹其“非复吴下阿蒙”。此后,吕蒙驻守陆口,筹划荆州之役,以智谋和严明的军纪,展现了从莽夫到名将的蜕变。他的勤学精神,至今流传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佳话。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荆州后方空虚,吕蒙抓住机会,策划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偷袭战。他与陆逊密谋,命士兵换上白衣,伪装成商旅,沿江而下,悄无声息地攻占公安和南郡。傅士仁和糜芳因与关羽不和,相继投降,吕蒙兵不血刃拿下荆州。他严令部队不得扰民,违者立斩,迅速稳定当地秩序。同时,他散布关羽败讯,派人诱降其部将,瓦解军心。关羽回师时,已是孤军奋战,最终在临沮被潘璋擒获,拒降被杀。 这一战,吕蒙展现了高超的战术素养,心理战、突袭战和军纪管理无不精准。然而,这场胜利却让他的历史评价在某些时期跌入谷底。原因有几点。首先,偷袭手段在明清时期被视为不光明正大。关羽忠义形象深入人心,吕蒙趁其北伐后方空虚下手,被斥为“背盟偷袭”。其次,关羽被杀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反弹。蜀汉在明清被奉为正统,关羽更是忠义的化身,吕蒙的行为被认为是毁了孙刘联盟,埋下蜀吴冲突的祸根。晚明思想家李贽直言吕蒙是“妖魔”,蔡东藩也批评他“亲汉贼而仇汉裔”,反映了当时道德评判的主流。 再者,时代观念的变化加剧了负面评价。宋元时期,吕蒙因战功卓著,入选武庙七十二将,与诸葛亮、关羽等人齐名。但到明清,受《三国演义》影响,蜀汉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忠义成为评判将领的重要标准。赵云、典韦等以忠义闻名者评价上升,而吕蒙、司马懿等人因手段“阴险”被贬低。丁日昌的《百将图记》甚至将吕蒙剔除,凸显了这一转变。吕蒙的战术虽精妙,但在道德至上的评价体系下,显得不合时宜。 吕蒙夺荆州后,孙权封其为南郡太守,赏赐丰厚。然而,220年初,他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孙权极为重视,命御医全力救治,还在宫中辟出病房,日夜照料。吕蒙最终未能痊愈,病逝时年仅四十二岁。其死讯传出,东吴军中一片肃穆。民间流传吕蒙之死与关羽冤魂有关,虽无史实依据,却反映了百姓对关羽之死的复杂情绪。 吕蒙的军事遗产影响深远。他在荆州严明军纪,禁止扰民的做法,被后世将领如赵匡胤、曹彬效法,用于稳定占领区。白衣渡江的突袭战术,成为兵书中的经典案例,历代兵家争相学习。他的心理战手法,如“计赚零陵”,也被《中国战术史》等书籍收录,广为传颂。此外,吕蒙的勤学精神激励后人,各地建吕蒙庙,供奉其像,寓意崇尚学习。“吴下阿蒙”“士别三日”成语,至今流传。 近代以来,吕蒙的评价逐渐回归客观。曾国藩赞其军纪严明,视之为治军典范。吕蒙的智勇和学习精神,逐渐被重新认识,摆脱了明清时期的“妖魔”标签。他的历史形象,折射出时代观念的变迁:从宋元的军事英雄,到明清的道德争议,再到近代的客观评价,吕蒙的故事提醒人们,历史评价往往受时代背景左右。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黑白

黑白

2
2025-07-19 20:18

背刺友军

猜你喜欢

肖龙奇闻

肖龙奇闻

人世风波不断,体味片刻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