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与蒋介石势不两立,56年毛主席得知其职位后:不行,地位太低 “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五点,老林现在在哪儿干什么?”毛主席端着茶碗,一句随口的询问,让广西来京汇报的同志们瞬间紧张起来。对毛主席来说,“老林”不是日常寒暄,而是一个沉甸甸的名字——林虎。许多人好奇:一位离开军界三十多年的老人,为何依旧让中央最高领导念念不忘?答案得从半个世纪前的一连串火光说起。 林虎,客家人,16岁进江西武备学堂;同窗回忆,他那时“出门两把扁担,见义就拔刀”,一句话概括:拎得动书,也抗得起理。武备学堂湖边那场打群架,他和同学救了三位被辱女青年,却因此得罪了监督的亲戚,差点被开除。眼见同伴受罚,他索性跟着一起走,心里只有一句话——“兄弟不能丢”。正因为这种轴劲,后面很多坎他都硬闯了过去。 学堂之外,前路茫茫。巧的是老同学李思广向老乡郭人漳引荐,他便在新军混了个排位。性子烈,枪法准,很快升营长。1906年,黄兴巡视桂林新军,认准了这个后生。“你脸上有虎气,却叫荫清,像话吗?”黄兴笑着给他改名,“虎啸山林,字隐青,怎么样?”林虎咧嘴一笑:“就听先生的。”一笔一划写下新名字,也在心里写下“反清”二字。 袁世凯篡权,又刺宋教仁,南北哗然。讨袁风声鹤唳时,各省将领比谁都精——第一枪谁都不想打。林虎对着地图放下筷子:“我来。”仅三个营,要顶袁世凯一个师,胜算几何?他说:“算什么,先干了再说。”夜袭武穴、强渡长江,他把能用的花样全使了出来,终因寡不敌众撤往江西。枪声虽停,江湖已记住“彪虎将军”四字,袁世凯甚至下悬赏令抓他,可见忌惮。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带部下投李烈钧。那时一个叫李宗仁的排长跑来投奔,林虎拍着他肩膀:“肯干就给机会。”几年工夫,李宗仁从连长做到贴身护卫。多年后李宗仁回忆:“林将军清风两袖,最是佩服。”这份公道心,也让他和蒋介石彻底分道。 1922年,陈炯明叛变,广东局势翻覆。孙中山派人劝林虎“不抵抗撤退”,他却跟陈炯明站在一起,终究失利。有人说,林虎当时看走了眼。我倒觉得更多是重情:念在陈举兵护法之功,他不愿拔刀相向。可惜豪情易被现实碾碎,广州一战后,他黯然收兵,转身隐居上海,靠写字卖画糊口。 那段上海岁月,他与蒋介石数次擦肩。蒋身旁的亲信提醒:“此人昔日在两广反对你,得防。”林虎对此毫不在意,对朋友说:“我要见他?除非落雨打湿草帽。”一句土话,把彼此的梁子坐实。1936年,两广反蒋风起,蒋介石想借林虎制衡李宗仁、陈济棠。特使带着高官厚禄登门,“只要一句话,两广主席随你选。”林虎连茶都没倒,挥手:“不谈。”临别只留四个字——“势不两立”。特使走出门,吓出一身汗:这才是真不怕死的硬骨头。 抗战爆发,他在法国辗转回国,想报名前线,却因年纪与旧履历被拒。于是干脆跑去广西乡下教书,闲时研究地形,为部队义务绘制交通图。新中国成立后,玉林地委、广西省委三番五次邀他出山,他都拱手作揖:“老兵糊涂,别添麻烦。”直到张云逸亲带土改报告前来,林虎才点头:“人民的事,不能推。” 1956年的那场南下视察,毛主席听完汇报,问起林虎近况。听说只是省人委参事,毛主席皱眉:“这可不行。”一句不行,掷地有声。毛主席随后交代:“林虎抗蒋立场一贯坚定,又有群众基础,应当让他发挥作用。”会后,广西省委急电南宁,三天内把林虎聘为政协副主席。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时拉着他的手:“老将军,辛苦了。”林虎回答:“我没立什么大功,只是没跟错方向。”这一席话,连在场警卫都听得心里一热。 从此,他奔走于各县调研,白天查看农垦,晚上和乡亲们喝糯米酒,一边宣传民族团结,一边指导修路。老同志回忆:“他总提一件事——‘咱不能让老百姓再受战乱苦’。”蒋介石在台湾多次广播谩骂,他只是淡淡一笑:“他骂得越凶,说明我们走得越对。” 1964年春,他在南宁因病入院。临终前写下四行字:少年挥剑,半生漂泊;幸见赤旗,死亦无憾。字迹凌乱,却笔锋犹劲。按惯例,自治区准备厚葬,他生前却立下遗嘱:棺材用杉木,墓碑不立名。家人照办,只在坟头插一根青竹,任风吹雨打。 林虎的一生,既有刀光剑影,也有书香茶淡。有人说他“性情太直,故功名不显”;也有人觉得他“知进退,故能全身”。在我眼里,他是一根不肯弯的铁钉,钉在了民族大义这面旗上。几十年风吹雨晒,钉子锈了,却始终没拔出来,这才是难得。
1943年,延安的特务全军覆没,戴笠百思不解,至死不知是因误招一小学教师。19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