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云南省长的女儿没有考上西联南大附中,他请秘书去找梅贻琦,秘书说一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15 22:04:02

1938年9月,云南省长的女儿没有考上西联南大附中,他请秘书去找梅贻琦,秘书说一句话,龙云脸红:幸亏没找。 1938年秋天,昆明的西南联大迎来了第一批正式招生,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临时大学,在战火中诞生。 当年的招生异常严格,报考者需要通过语文、英语、数学三门主科,每门都有最低分数线,体检不合格者直接淘汰。 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璧也参加了考试,作为省主席的掌上明珠,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但最终还是没能达到录取线。 更让人意外的是,连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也榜上无名,这个消息很快在昆明的知识界传开了, 龙云派秘书去找梅贻琦,希望能为女儿争取一个名额,秘书回来后告诉龙云:校长的女儿也没考上。 听到这个消息,龙云沉默了,他最终选择放弃说情,公开表示尊重学校的录取规则。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没想到,即使是校长的女儿,也要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同样的标准。 梅贻琦对此事从未公开表态,但他的做法说明了一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教育公平显得格外珍贵。 西南联大的严格招生不是个例,1938年全国统考中,联大的录取标准是总分270分,且国文、英语、数学三门必须达到135分。 这个标准在当时相当苛刻,很多地方名校的学生来到昆明,发现自己根本达不到联大的要求。 梅贻琦坚持认为,战时的教育更应该严守标准,他在给教育部的报告中写道,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除了学业要求严格,联大的教师们也以身作则,梅贻琦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未动用过学校的公款。 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为了补贴家用,每天凌晨起床磨米粉,制作“定胜糕”到校园里售卖。 梅家的四个孩子全部放弃了教师子女的补助金,这笔钱后来被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类似的情况在联大教师中并不少见,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考试失利后,冯友兰没有找关系,而是让女儿复读。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也曾落榜,林徽因按照学校规定申请复核试卷,确认判分无误后就没有再说什么。 这些学术大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做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公平竞争的结果。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8年,但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在这里毕业的学生中,后来有175人成为院士。 更重要的是,联大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要凭实力说话。 梅贻琦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旧皮包,里面装着他管理庚款基金20年的所有账目。 经过核算这位掌管巨额资金的校长,账目分毫不差,这份账本现在分别保存在北京和台北的档案馆中。 回过头看1938年的那次招生虽然让一些权贵子女落榜,但却树立了教育公平的标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用自己的坚持,守护着中国教育的尊严。 龙云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梅贻琦是他见过的最正直的教育家,这种评价来自一个曾经的“受害者”,格外有说服力。 梅祖芬后来通过复读考入了其他学校,最终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从未因为父亲的地位而感到委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公平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具体的选择和坚持。 当权力与原则发生冲突时,选择原则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正是这些选择,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品格。 西南联大的故事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它所体现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不畏权势、坚持公平的勇气,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从他的行为看,大学更应该有大公至正的品格。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公平都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底线,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

0 阅读:34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