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15 18:49:50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 “封城” 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1947 年的浙江绍兴,江南水乡的乌篷船划过青石板岸,李兰娟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 高中毕业后,她成了村里的 “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在田埂上,给乡亲们看头疼脑热。 那时她连正规的医学教材都没有,只能抱着一本翻烂的《赤脚医生手册》,白天跟着老中医认草药,晚上在煤油灯下抄药方,把中医的 “望闻问切” 记在心里。 谁能想到,这个在田埂上摸爬滚打的姑娘,日后会成为改写传染病防治史的人。 1970 年,23 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成了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 她把中医里 “整体观” 的思维带到西医学习中,解剖课上别人记肌肉名称,她会联想中医经络的走向;微生物实验时,她总琢磨 “中药能不能抑制这些病菌”。 毕业后进入医院,她在传染病科一待就是几十年,面对肝炎患者痛苦的表情,她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 后来她研发的人工肝技术,正是融合了西医的血液净化原理和中医 “祛邪扶正” 的理念,让无数肝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2020 年 1 月 18 日,武汉的街头还飘着零星的雪花,李兰娟戴着口罩走进中南医院的发热门诊。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数据:单日新增病例、病毒传播链、重症率…… 连续 48 小时,她没合过眼,分析了上百份病例报告,当看到 “家庭聚集性感染” 的数据时,她的心沉了下去。 这意味着病毒已经具备人传人的能力,而几天后就是春运,千万人流动将成为疫情扩散的加速器。 国家卫健委的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很足,李兰娟的额头却渗着冷汗。 她摊开地图,指着武汉的位置说:“这里必须立刻封城,切断传播链。” 话音刚落,有人低声议论:“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的代价太大了。” 她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沙哑却异常坚定:“我算过一笔账,每延迟一天,新增病例可能增加一倍,到时候全国的医疗资源都会被挤垮,代价更大!” 她拿出连夜整理的厚厚一沓资料,里面有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有不同防控措施的模拟推演,每一个数据都像一颗钉子,钉在 “必须封城” 的结论上。 1 月 23 日凌晨,武汉封城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全国。李兰娟没有回杭州,而是带着团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穿上防护服,她像个年轻医生一样冲进 ICU,给患者插管、调呼吸机,仔细观察他们的舌苔变化 —— 中医的经验告诉她,舌苔的颜色能反映病情的进退。 有一次,一位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她跪在病床边调整人工肝设备,防护服里的衣服被汗水浸透。 护目镜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她就凭着手感操作,直到监护仪上的数字稳定下来。 那段时间,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凌晨的指挥部里,总能看到她和钟南山院士讨论治疗方案的身影。 她提出的 “四抗二平衡” 疗法,把抗病毒、抗休克等西医手段,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有年轻医生问她:“李院士,您不累吗?” 她笑着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患者,他们比我们更累,我们多坚持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希望。”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在前线冲锋陷阵的院士,办公室里还摆着当年自学中医时的笔记本。 泛黄的纸页上,有她用红笔标注的 “青蒿素治疟疾”,有她总结的 “清热解毒方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正是这段自学的经历,让她始终相信 “中西医结合能创造奇迹”。 在武汉抗疫中,她带领团队筛选出的 “清肺排毒汤” 等中药方剂,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为轻症患者的康复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医学领域,她的实验室里,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新的抗病毒药物,墙上挂着的锦旗里,有一面写着 “中西医结合,救死扶伤”。 她说:“医学没有中西医之分,能治好病的就是好方法。” 从田埂上的赤脚医生到共和国的院士,从自学中医的小姑娘到疫情中力挽狂澜的专家。 李兰娟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医者,从来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把每一份努力都融入岁月,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参考来源: 浙江新闻《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中国卫生杂志《解封在即,李兰娟首次披露武汉封城细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李兰娟院士》

0 阅读: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