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清华状元的妈!”湖南,全省第一封清华录取通知书送达,状元妈妈却说了大实话

瑶梦柔风吟 2025-07-15 16:51:34

“不愧是清华状元的妈!”湖南,全省第一封清华录取通知书送达,状元妈妈却说了大实话,自家儿子也没多聪明,就是万把小时学出来的,手机电视都是摆设,父母要学会规划,全家带着儿子一起苦学!网友:看来这个状元郎,是父母给逼出来的! 据帮女郎7月14日报道,七月的长沙被暑气紧紧包裹,7月14日上午,岳麓区一处居民楼里,穿制服的邮递员捧着烫金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门前。深红色信封上“录取通知书”五个字,在夏日阳光里亮得晃眼。 开门的唐女士先是一愣,双手猛地捂住嘴,眼眶瞬间泛起泪光——这是湖南省2025年高考第一封送达的清华录取通知,属于她的儿子张乐天。 接过通知书时,唐女士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邮递员笑着祝贺的声音刚落,面对镜头,这位湖南妈妈就说出了让全网安静的“大实话”:“我们家孩子真没多聪明,就是靠万把小时一点点‘堆’出来的。 家里电视、手机、电脑基本是摆设,当父母的得学会规划时间,我们全家陪着他一起‘苦学’过来的。” 这话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而唐女士口中的“万把小时”,藏着太多具体到分秒的细节。张乐天用的是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年机,屏幕小得连短视频界面都装不下; 家里的电视常年“吃灰”,周末想放松时,一家人宁可围坐复盘错题,也不会打开电视找节目;电脑除了查学习资料,娱乐软件的影子都见不着。 唐女士说得实在:“电子东西太容易分心,咱普通家庭的孩子,得把时间‘攥’在自己手里。” 时间规划更是被这家人玩出了“精确感”。每天清晨六点半,张乐天准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启晨读,妈妈总会提前把温热的豆浆和鸡蛋端上桌; 晚上十点半准时休息,雷打不动。周末时间表排得更满:上午专攻理科难题,下午整理文科错题,傍晚全家一起散步半小时——这是唯一的“放松时刻”,可散步时聊的还是解题技巧和学习方法。 唐女士常说:“规划孩子时间不是把人逼死,是让他每一分钟都知道该干啥。我们当父母的,自己也得‘戒’掉玩手机、追剧的习惯,陪着孩子熬。” 这番话戳中了无数家长的心。 评论区里,有人感慨“我家孩子一写作业就摸手机,原来差距在这儿”;也有人心疼“万把小时的学习,孩子童年是不是少了点快乐”; 还有家长晒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表”,自嘲“抄作业都抄不明白”。在长沙本地家长群里,唐女士的分享更是引发热议,有人连夜调整孩子作息,有人争论“严格规划和自由成长哪个更重要”。 可唐女士从没觉得自己多“伟大”。她翻出儿子初中时的错题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里夹着便利贴,写着“今天数学多错一道题,妈妈陪我重算三遍”。 “孩子熬夜刷题时,我们也没睡过囫囵觉。他爸负责查资料找解题技巧,我盯着他别打瞌睡,全家拧成一股绳往前冲。”这种“全家陪跑”的模式,让张乐天的学习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家人的“共同战役”。 当大家盯着“清华状元妈”的标签时,唐女士最想分享的,其实是“普通家庭的笨办法”。她不懂复杂教育理论,只坚信“时间花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 手机电视当“摆设”,不是完全隔绝娱乐,而是让孩子明白“学习时得纯粹”;万小时积累,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父母陪着规划、调整、坚持的过程。 就像她指着儿子书桌上的闹钟说的:“这钟走得准,孩子的时间才不会歪。” 事件发酵后,评论区渐渐分成两派。 支持者说“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规划和陪伴缺一不可”,质疑者担心“孩子被‘逼’得失去自我”。可唐女士的故事里,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只有一个家庭为孩子未来,想尽办法“抠时间、筑规划”的真实努力。 张乐天拿到通知书那天,抱着父母哭了一场:“谢谢你们没让我瞎玩,也没让我累死。”或许这就是平衡的答案——严格里藏着心疼,规划中带着温度。 七月的长沙依旧炎热,唐女士家的故事却像一阵风,刮过无数家长的心。有人说“原来状元不是天生的,是全家‘熬’出来的”,有人反思“自己陪孩子时总忍不住刷手机”。 其实每个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但唐女士的“大实话”里,藏着最朴素的真理:当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抠”时间、“死磕”规划,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真的会在万小时的坚持里,慢慢开出花来。 屏幕前的你,怎么看这件事?是觉得“规划至上”值得借鉴,还是担心孩子的童年?不妨说说你的故事吧——毕竟教育路上,我们都在找属于自己的“万小时答案”。

0 阅读:66
瑶梦柔风吟

瑶梦柔风吟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