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
俄罗斯人总爱说自己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彼得大帝光着膀子在荷兰造船厂当学徒,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用法语给伏尔泰写信,再到如今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团常年在欧美巡演,俄罗斯文化里确实浸透着浓浓的西方基因。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你说你是西方吧,西方却总把你当外人,这种拧巴劲儿,在俄乌战争里算是彻底暴露了。
先看看俄罗斯的西方心是怎么来的,彼得大帝当年那叫一个狠,逼着贵族们剪胡子、穿西装,把东正教的修道院改成科学院,甚至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就为了离欧洲更近点。
这种“向西转”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简直把西方当偶像,休克疗法、私有化改革全是照搬西方教科书,连俄罗斯的诺贝尔奖得主,从文学的布宁到物理学的朗道,大多在西方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
可结果呢?西方给了俄罗斯什么?北约东扩一步步紧逼,经济制裁一轮轮加码,甚至连俄罗斯的科学家都被踢出国际合作项目。
再说说俄罗斯的东方命。地理上,俄罗斯横跨欧亚,亚洲部分占了国土的四分之三,资源大多埋在西伯利亚冻土下;经济上,俄罗斯出口的70%是能源和矿产,欧洲人一边骂着俄罗斯,一边每年从这儿买走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
政治上,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记录,常常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站在一起,而不是跟美英法同进退,这种矛盾在乌克兰问题上爆发得淋漓尽致,俄罗斯想阻止北约东扩,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可西方偏要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这就好比一个住在东边的人,非要挤进西边的朋友圈,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这种矛盾的根源,其实是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危机,西方文明讲究个人自由、多元包容,而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东正教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威,这种撕裂在俄乌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军队用着苏联时代的武器,却打着保护俄语人口的旗号;乌克兰一边接受西方援助,一边在战场上使用苏制装备,两边都在打一场“身份认同”的战争。
现在回头看,这场战争其实是俄罗斯西方心和东方命碰撞的必然结果,俄罗斯想融入西方,可西方容不下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俄罗斯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可又离不开西方的技术和市场。
这种矛盾不仅让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潭,也让欧洲陷入能源危机,更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或许俄罗斯该醒醒了,与其在东西方之间摇摆不定,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谁,该走哪条路,毕竟强扭的瓜不甜,硬凑的圈子也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