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对越南加征20%-40%关税(20%针对越南产品,40%针对“转运产品”),引发越南强烈不满。此前,美越达成贸易谈判协议,越南承诺对美产品零关税,并预期美方关税降至11%,但特朗普在谈判最后阶段“临门一脚”,将税率翻倍至20%。越南至今未公布协议细节,外媒披露其因美国“随意加税”感到被坑。与此同时,美国对日韩(25%)、加拿大(35%)等盟友同样加征关税,欧盟则通过数字税让步试图换取关税减免。这场关税战暴露了美国“对等关税”策略的强硬与随意性。 正文剖析 军事战略视角:关税战背后的“经济威慑”逻辑 美国对越关税战虽属经济领域,但本质是军事战略的延伸。越南作为东南亚制造业新兴力量,其工业品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美国通过关税施压,既能削弱越南经济自主性,又能巩固自身在东南亚的产业链控制权。类似手段在日韩、加拿大身上同样奏效:美国以“对等关税”为名,迫使盟友在数字税、军费分摊等领域让步,形成“经济-军事”双重威慑。争议在于,这种策略是否可持续?支持者认为,美国经济体量占优,可通过“无中生有”的关税规则主导谈判;反对者则指出,过度压榨盟友可能引发反制,如欧盟若联合抵制,美国产业链成本将上升。 国际关系视角:越南的“小国困境”与美国的“霸权逻辑” 越南在此次谈判中的“吃亏”,暴露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力感。越南原以为通过零关税换取美方让步,却低估了特朗普“最后时刻加码”的谈判风格。这种“预期管理失败”反映了小国对美国政策随意性的误判:美国关税税率并非基于贸易数据,而是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如制造业回流)或地缘战略目标(如压制竞争对手)。争议点在于,越南是否应彻底转向其他市场?支持者认为,越南可加强与中国、东盟的合作,减少对美依赖;反对者则担心,此举可能激怒美国,导致更严厉制裁。越南的纠结,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主权”的权衡。 个人见解:美国“赢麻了”?警惕关税战的长期反噬 从表面看,美国通过关税战迫使多国让步,似乎“赢麻了”:日韩、欧盟在数字税、军费上妥协,越南接受零关税却未获预期优惠。但这种“赢”是短期的——随意加税会破坏全球贸易秩序,加速“去美元化”进程。例如,欧盟若联合东盟、非洲国家建立非美元结算体系,美国经济霸权将受冲击。越南的教训也提醒其他国家:与美国谈判需预留“特朗普变量”,避免单方面让步。未来,若美国继续将关税作为“万能武器”,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最终反噬自身。 结尾总结 美国对越关税战暴露了其“经济霸权+随意施压”的双重逻辑,越南的“吃亏”折射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这场闹剧的结局或许是:美国短期获利,但长期将加速全球贸易多极化,霸权根基或被动摇。 为你推荐
越南协议签完才发现:美国又对中国退了两步---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