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齐白石儿子家被划为地主,财产全部充公,还要遭受批斗枪毙。这让齐白石惶恐不安,无奈之下只好写信给老乡毛主席“走后门”,恳求他向地方政府打个招呼。 1950年的中国,土地改革是新政权的大动作。共产党刚掌权没多久,农村的旧社会结构得彻底翻个底朝天。地主作为旧时代的象征,被当成首要打击对象。政策很简单:把地主的土地分给贫农,消灭阶级差别。可执行起来,这事没那么简单。划地主不是看你有多少地,而是看你家过去怎么过日子、跟谁沾亲带故,甚至邻里关系好不好都能成理由。齐白石的儿子家就这么被套上了地主的帽子。财产没了不说,还要被批斗,甚至有性命之忧。 齐白石这时候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可他不是什么政治人物,手里没权没势。他儿子家在老家湖南,离北京十万八千里,他一个画画的老头子能干啥?只能急得团团转。听说要枪毙人,他更坐不住了。思来想去,他想到了毛主席——同是湖南人,算得上老乡。这关系虽然不近,可在那个年代,能攀上点边儿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硬着头皮写信,求毛主席帮忙说句话。 土地改革那会儿,政策执行得特别狠。地方干部为了表忠心,经常把事干得过头。划地主不是随便划的,得开群众大会,大家举手表决。可这表决哪有啥公平可言?谁家有点钱、有点地,或者跟谁有过节,就容易被扣上帽子。齐白石儿子家估计也跑不了这套流程。财产充公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批斗,再严重就可能是死路一条。齐白石心里明白,这不是闹着玩的,他得赶紧找个靠山。 毛主席那时候是全国的头号人物,忙着搞建设、打仗、稳政权。齐白石这封信送到他手里,能不能看、看不看得上,都是未知数。可齐白石也没别的办法了。他不是那种会钻营的人,平时画画写字,日子过得挺清静。现在为了救儿子一家,他只能放下架子,低声下气求人。这对他来说,肯定不是啥光彩的事儿,但谁家摊上这事不得豁出去呢? 再说土地改革本身,这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想让穷人有地种,打破几千年的剥削。可落实到下面,乱七八糟的事太多了。有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任务,硬生生把小地主甚至中农都划成大地主。批斗的时候,群众被煽动起来,场面一激动,就啥都干得出来。齐白石儿子家到底是不是真地主,谁也不知道。但在那个风口浪尖上,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被点了名。 齐白石写信给毛主席,其实挺冒险的。那年头,毛主席的威望高得不得了,谁敢随便麻烦他?可齐白石没法子,他不是求自己发财,是求一家人活命。这信里估计没啥花哨词儿,就是老实巴交地求情。毛主席后来到底有没有管这事,历史上没太多记载。不过齐白石晚年没啥大灾大难,儿子一家应该也没真被枪毙,可能是毛主席真打了招呼,也可能是地方上自己松了口。 这事搁现在看,有点“走后门”的意思。可那时候,啥叫走后门?没手机没网络,能找个熟人说句话就是天大的本事。齐白石靠着跟毛主席这点老乡关系,硬是拉了一把自家亲人。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公平,别人没这门路咋办?确实不公平,可那年代,谁家没点无奈的事儿?齐白石不是坏人,他也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就是个普通父亲,想保住自己孩子。 土地改革确实改天换地,让不少农民翻了身。但像齐白石儿子家这样的故事,也让人看到这政策背后的人间冷暖。地主这标签一贴上,啥都完了,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齐白石这信,算是给儿子家争取了一线生机。可想想那些没老乡当大官的家庭,又有多少冤屈没人知道呢? 再说回来,齐白石这事也不是啥特例。那时候,求情、找关系的事多了去了。土地改革是大事,可执行起来,地方上的干部各有各的想法。有些人真心为穷人办事,有些就是借机报私仇。齐白石儿子家被划地主,可能真有家底,也可能是被人故意整。真相谁也说不清,但齐白石这封信,至少说明他对这事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指望天上掉馅饼。 毛主席要是真管了,也不是啥稀奇事。他那时候管的事多得数不过来,齐白石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句话的工夫。可这一句话,对齐白石一家,那就是天大的恩情。土地改革这政策,全国上下推得轰轰烈烈,可具体到每个人头上,都是实打实的命。齐白石这信,算是那段历史的个小注脚,提醒大家,这场改革不光是数字和口号,更是无数家庭的血泪。 齐白石晚年还在画画,作品也没少,可他心里咋想,谁也不知道。他是个艺术家,不是政治家,摊上这事,估计也挺憋屈。不过他这信写得值,至少保住了家人。这也让人琢磨,个人在历史大潮里,到底有多大能耐?齐白石靠着老乡关系过了关,可更多人呢?没这运气,只能硬扛。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