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打巴勒斯坦,没人帮。以色列打黎巴嫩,没人帮。以色列打胡塞,没人帮。以色列打叙利亚,依然没人帮。这轮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阿拉伯兄弟们还是没谁直接下场撑伊朗一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愈演愈烈之际,中东这块硝烟弥漫的土地,却罕见地静默了下来——不是战火的平息,而是“兄弟国家”的集体旁观。 从巴勒斯坦到黎巴嫩,从胡塞武装到叙利亚,再到如今直接打到伊朗本土,以色列的战火越烧越旺,而阿拉伯世界的反应,却愈发冷淡,甚至有些“事不关己”的意味。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早在这轮以伊对峙升级之前,以色列已多次“敲打”周边力量:加沙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叙利亚的什叶派民兵、也门的胡塞武装…… 每一次冲突,阿拉伯国家都选择“冷处理”,这和上世纪的中东战争时期形成鲜明对比,曾几何时,中东世界还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模样。 1967年、1973年,多个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与以色列展开生死较量,战火一度烧遍整个地中海东岸,而如今,伊朗挨了以色列导弹,阿拉伯世界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明确表示支持,更无人愿意“挺身而出”。 表面上看,以色列四面受敌,却能安然无恙。原因正是在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裂痕早已深不见底,从语言文化到宗教派系,伊朗与阿拉伯世界格格不入。 伊朗信奉什叶派,是波斯人,阿拉伯国家大多是逊尼派。这种分歧不是小矛盾,而是长达千年的宗教裂痕,在中东政治生态中,这种派系之争早已超越了对抗以色列的统一目标。 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大国,与伊朗一直暗中较劲,在也门战场上,沙特对胡塞武装穷追猛打,而胡塞正是伊朗扶持的代理人;在叙利亚问题上,伊朗力挺阿萨德,而多个阿拉伯国家则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多线竞争,让中东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错综难解,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再怎么“欺负”伊朗,阿拉伯国家也没有义务出手相助,反而,他们更担心伊朗趁乱扩张势力版图。 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的签署无疑是中东地缘格局的转折点,阿联酋、巴林等国家与以色列正式建交,标志着中东地区从“意识形态挂帅”转向“经济利益优先”。 这些国家清楚地认识到,继续与以色列对立,只会加剧内部动荡,影响对外合作,与其为巴勒斯坦或伊朗火中取栗,不如发展自己的经济、稳定政权、强化国防——毕竟老百姓关心的是就业、物价和生活质量,不是遥远的口号与战火。 阿拉伯国家的外交策略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反以团结”变成“各扫门前雪”,和平协议不再是“叛徒”的代名词,而成为政权稳定的工具。 埃及和约旦早早与以色列建交,如今看来更像是“走在前面”的现实主义代表,相比之下,伊朗在这场风波中显得格外孤立。 它虽然打出了数百枚导弹、无人机,试图在中东舞台上展示肌肉,却在技术和战略上暴露了软肋,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几乎将其火力拦截殆尽,反而让伊朗苦心经营的“抵抗联盟”黯然失色。 伊朗的尴尬还不仅于此,其核设施遭遇重创,关键军事基地屡次被精确打击,国内局势也因通胀、制裁和民众不满而不稳,面对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压力,伊朗想还手却顾虑重重,想示弱又怕失去区域影响力,进退维谷。 而它曾最希望依靠的“阿拉伯兄弟”,此时集体沉默,除了也门的胡塞武装象征性地发射几枚导弹,基本没人为伊朗摇旗呐喊。 表面上看,美国依旧扮演着“坚定盟友”的角色,公开声援以色列,但在实质行动上,白宫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谨慎。 除了帮助以色列拦截导弹、提供情报支持,美国并未直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拜登政府非常清楚,一旦美军全面介入中东战场,不仅会陷入无底深渊,还可能引发全球能源市场震荡,对其本土经济和选情造成巨大冲击。 所以,美国更倾向于“技术支援+外交斡旋”,力保以色列安全的同时,避免中东全面战火重燃,这种策略既维持了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干预成本。 而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巴勒斯坦仍处于炮火之中,加沙地区的民众仍在废墟中挣扎,阿拉伯国家虽口头谴责以色列的暴力行为,但实质性援助寥寥无几。哪怕是邻国埃及,也因担心难民潮涌入而迟迟不敢开放边境。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在复杂的中东棋局中,理想与道义常常让位于利益与战略,再宏大的“穆斯林兄弟情”,也敌不过政权稳定和经济安全的考量。 (信息来源:美媒:阿拉伯世界努力应对“中东新时代”——参考消息)
以色列打巴勒斯坦,没人帮。以色列打黎巴嫩,没人帮。以色列打胡塞,没人帮。以色列打
红梅初来护
2025-07-13 00:41:39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