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岸英1950年回到长沙板仓,给母亲杨开慧扫墓时的照片。他看到母亲的墓碑后,悲痛地跪在地上,嘴里呜咽道:“妈妈,儿子回来看你了!”在场人都无一不为之落泪。但没人想到,6个月后,毛岸英在朝鲜牺牲。 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那时候,革命烽火连天,他的童年一点也不安稳。父亲忙着打天下,母亲带着他在长沙生活。杨开慧是个温柔又坚强的女人,既是革命者,也是毛岸英最温暖的依靠。可惜好景不长,1930年,杨开慧被捕,8岁的毛岸英眼睁睁看着妈妈被带走,从此再没回来。那一刻,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多深的痛啊。母亲牺牲后,他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地下党送到上海,靠着接济过日子,吃了不少苦。 毛岸英和杨开慧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杨开慧不光是养育他的妈妈,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小时候,妈妈教他识字,给他讲革命的道理,那些温暖的时光是他最珍贵的回忆。杨开慧被捕后,宁死不屈,留下遗书里满是对孩子们的牵挂。毛岸英长大后,始终记着妈妈的牺牲,也把这份感情化成了投身革命的动力。他后来回国,多次提到母亲,说她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被送往苏联,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读书。那会儿他14岁,一个人漂洋过海,既要学知识,还要适应异国生活。他学了俄语,还钻研军事,为以后打下了基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没躲着,反而主动参战,加入了红军。在战场上,他不怕苦不怕累,立了好几次功,证明了自己不是只会靠父亲的光环。1946年回国后,他又投身解放战争,干了不少实事,忙得连休息时间都没有。 1950年夏,毛岸英接到毛泽东的嘱托,回湖南看看母亲的墓。板仓是杨开慧的故乡,也是她长眠的地方。他到墓前,跪在地上,满眼泪水,心里全是思念。那一刻,在场的人都跟着难受,可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祭拜母亲。扫墓后,他没多停留,又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上。那时候,朝鲜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谁也不知道,更大的考验还在等着他。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打响,美国越过三八线,威胁到中国边境。毛岸英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加入志愿军,成了彭德怀的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在战场上拼命干活,熬夜整理文件,帮中朝两军沟通。11月25日,敌机轰炸了志愿军司令部,他没能躲过,牺牲时才28岁。消息传回国内,毛泽东沉默了很久,只说了一句:“战争总要有人牺牲。”他没让儿子回国安葬,就让毛岸英留在朝鲜,和战友们一起长眠。 毛岸英的一生虽然短,但意义不小。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太子”,而是个实实在在的革命者。从小吃苦,长大参战,最后献出生命,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念。他的牺牲,让人看到那个年代的残酷,也让人明白和平有多珍贵。后来,人们在杨开慧墓旁给他建了衣冠冢,算是圆了母子团聚的心愿。他的故事,不只是毛家的悲剧,更是无数家庭的写照。
1950年,毛岸英风尘仆仆回到湖南,看望年近八旬的外婆向振熙。并询问她有什么要
【9评论】【57点赞】